尹祥
腦出血是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腦卒中患者,發生腦出血的概況非常之高,若不幸患上腦出血,將會對患者帶來行動不便、語言障礙等不同程度的困擾,重癥者還會遭受生命健康的威脅,風險與危害程度均較高。
1?什么是腦出血和重癥腦出血
腦出血又名腦溢血,主要指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出血,但排出外傷原因。此疾病在腦卒中占據著20%-30%的比重,且急性發作期可達到30%-40%的致死率,危害性極大。多見高血壓合并小動脈硬化、微動脈瘤、微血管瘤等原因,此外也同血液因素、氣候變化、不良嗜好、用力過猛以及情緒波動、過渡勞累等息息相關。主要以冬春季的發病概率最高,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語言、運動障礙,意識障礙,頭暈頭痛,嘔吐和眼部癥狀等。
而重癥腦出血為腦出血最為嚴重的階段,主指出血量多,腦內組成有血腫大塊,腦部組織受到直接破壞者,或是出血部位位于小腦、腦干、腦室等關鍵部者。一般而言,重癥腦出血患者以昏迷狀態居多,病情十分危重,機體內的多個系統、臟器均面臨著巨大考驗,臨床必需予以細致的檢測和護理,以促進疾病的轉歸和預后。
2?如何治療重癥腦出血
就重癥腦出血患者而言,首先必須考慮送入重癥監護室(ICU),并予以開顱手術進行腦內淤血的排出。但具體的方案還應根據患者的實情進行對應調整。
2.1?高血壓控制?重癥腦出血患者首先必須檢查是否合并高血壓癥狀,若血壓低于200/110mmHg,則無需進行降壓處理;若有血壓增高者,則必須予以降壓治療。降壓程度必須以原有的高血壓水平為基礎,降至略高于平時水平則最佳,過快的血壓驟降不益于腦血液循環的自動調節功能;若在平時血壓狀況未知的情況下,則下降幅度應控制在20%以內,最高不超過25%,以140-160/90-100mmHg范圍為宜。同時,降壓方法也應恰當選擇,若使用降壓效果過快的藥物,甚至可能深化腦部缺血狀況,增加腦部AIT頻度,對患者的恢復不利。因此必須以緩慢、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血壓穩降,臨床一般以中成藥(珍菊降壓片)使用最多,每次2片,每日3次,可達到良好的降壓效果。
2.2?腦水腫、顱內壓控制?臨床對腦水腫和顱內壓的控制一般選用2種藥物,具體如下:
(1)甘油:以溫水口服或靜脈滴注。口服則選用甘油鹽水(50%),首次劑量100ml/次,次后劑量則控制在60ml/次,每隔4小時服用1次,每日4次;靜脈滴注則選用甘油靜脈制劑(10%),每次滴注500ml,每日2次。
(2)甘露醇:選用濃度為20%的甘露醇靜脈制劑,劑量為125ml,每間隔4-6小時滴注1次。與速尿(40mg)靜推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但使用4小時后,若患者尿量低于250ml,則應以及停用,查看腎臟是否異常。
2.3?止血藥與凝血藥的應用?腦內動脈出血使用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一般無法實現制止效果,但針對滲血、出血或是消化道出血現象,予以止血藥和凝血藥可實現藥效作用的發揮,因而腦出血病人也具備一定適用效果。
2.4?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臨床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主要以顱骨鉆孔、骨瓣形成等手段進行腦出血血腫的清除。 CT定位鉆孔血腫抽吸尿激酶注入法則為典型的手術治療方式之一,在重癥腦出血患者中的價值十分顯著。對于該類腦出血患者,用CT進行引導定位,將血腫吸出,再與灌腸、鼻飼(方禹功七厘奪命湯)相配合,效果可觀,可達到91%左右的有效度。以上方式的優勢諸多,方法簡便易操作,安全有效,對特殊設備的需求少,且手術采用局部麻醉形式,麻醉風險低,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再加之尿激酶的作用,可幫助血腫的全面吸出,對老年人群和體質虛弱人群均具備適用性。
3?腦出血的預防和注意事項
3.1?預防措施 ?(1)穩定血壓:若出現早期高血壓現象,則應就醫治療,并按時服藥,定期復查。(2)調節情志: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悲傷和過度喜悅,減少情緒波動。(3)合理飲食:飲食盡量以低鹽、低脂、低糖為主,盡量減少內臟、油炸等食物的攝入,同時禁煙禁酒,多進食蔬菜、水果和膳食纖維,保證營養的均衡。(4)保證每日飲水:注重每日飲水量的攝入,保證體內水分充分,促進血液稀釋。生活中養成定時飲水習慣,尤其注意晨起空腹水的飲用。(5)減少勞累:減少體力支出和腦力消耗,以免出現超負荷所致的腦出血。
3.2?注意事項?(1)腦出血患者應以臥床休養為主,生活起居盡量在床上進行,強調護工和家人的幫助作用,同時必須2小時進行一次體位更換。 (2)腦出血患者應保持心情的舒暢,樹立樂觀心態,與醫師積極配合,做好疾病的治療和恢復。(3)若出現失語或癱瘓現象,應注意調整心態,此現象是可逆轉的,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可進行恢復訓練。(4)病情穩定后,應在醫囑下進行癱瘓肢體的運動護理,并與針灸等物理療法配合,促進肢體康復速度。
4?結束語
總而言之,重癥腦出血的風險程度較高,但臨床中通過一系列治療手段可對腦部損傷進行降低,而血腫清除手術便為其中一種關鍵的治療手段。但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手段,治療后均需注意臥床休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平時生活中也應注意預防,確保飲食合理、情志合宜、飲水得當,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