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瑜


【摘?要】目的:研究對高血壓合并頸性眩暈患者給予火龍罐治療的效果。方法:于我院頸性眩暈高血壓患者隨機抽取74例,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觀察組增加火龍罐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對照組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21.04±1.17)分。觀察組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26.76±1.20)分。對照組EDV(13.45±0.81)cm/s,PSV(60.12±3.96)cm/s,RI(0.76±0.06)。觀察組EDV(16.94±0.83)cm/s,PSV(66.04±4.15)cm/s,RI(0.51±0.09)。對照組SBP(136.95±5.42)mmHg,DBP(91.07±4.65)mmHg。觀察組SBP(124.16±5.37)mmHg,DBP(82.43±4.52)mmHg。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高血壓合并頸性眩暈患者給予火龍罐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性眩暈癥狀,同時對控制血壓具有積極意義,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關鍵詞】高血壓;頸性眩暈;火龍罐療法
前言:高血壓是臨床常見慢性病,患者常出現眩暈癥狀,尤其是老年患者,機體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眩暈癥狀影響,導致摔倒。我國老齡化程度加劇,促使高血壓發病率逐漸提高,呈現出年輕化發展。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由于長時間低頭玩手機,頭顱重心前移受到屈曲力矩作用,容易誘發頸椎后凸畸形,引發頸性眩暈。目前治療頸性眩暈癥狀主要通過藥物、推拿以及按摩治療,但療效較慢,很難快速改善癥狀,造成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火龍罐療法可直接作用于患處穴位,有利于改善血運情況,有利于快速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本文于本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的患者中,隨機選取74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74例患者為樣本,對照組37例,性別:男/女=16/21,年齡(60.85±3.14)歲,治療前SBP(137.24±6.93)mmHg,DBP(94.18±8.43)mmHg。觀察組37例,性別:男/女=17/20,年齡(60.72±3.29)歲,治療前SBP(137.50±7.16)mmHg,DBP(94.25±8.58)mmHg。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1],經過CT影像檢查可見頸椎間盤突出、小關節錯位等病變。(2)經彩超檢查可見椎基底動脈存在供血不足。(3)患者對研究知情,具有正常的理解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1)排除意識模糊、精神異常患者。(2)排除患有頸內腫瘤、腦動脈硬化、血液疾病等患者。(3)排除有器官功能障礙、頸部皮膚缺損、頸部外傷等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2片/次,3次/d。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片/次,1次/d。持續治療7d。
觀察組給予火龍罐治療,取頸椎夾脊穴、風府穴、風池穴、大椎穴,檢查火龍罐罐體完好性。對治療區域進行消毒清潔,并涂抹精油。將艾柱放置于罐體內,點燃后拔罐治療。拔罐時間約為30min。結束治療后叮囑患者避免接觸冷風冷水,當日避免沐浴。1次/d,持續治療7d。
1.4 觀察指標 (1)使用《頸性眩暈癥狀及功能評分量表》[2],從眩暈、頭痛、頸肩痛、生活能力、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進行評價,0~30分,分數低表示癥狀越嚴重。(2)治療前后使用超聲檢查患者頸椎部,觀察椎基底動脈供血情況。對比兩組EDV(舒張末期峰值流速)、PSV(收縮期峰值流速)、RI(阻力指數)。(3)檢查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使用檢驗計數資料(%),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對比 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對比 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指標對比 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在中醫學理論中,高血壓和頸性眩暈均屬于眩暈范疇,多由于患者氣血不暢,經絡阻滯,導致發病。頸性眩暈是指患者頸肩部肌肉、血管神經和韌帶組織等發生病變,造成的眩暈癥狀。患者多存在頸肩部疼痛,伴隨耳鳴、嘔吐、頭暈、失眠等癥狀,發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常規治療主要給予患者西藥治療,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等西藥治療,通過擴張血管,恢復腦部供血,改善頸性眩暈癥狀[3]。但患者長期服用西藥治療,容易出現消化道不良反應,出現焦慮、嗜睡等癥狀,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此外臨床治療也給予中藥湯劑、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案,但療效有限,患者多需要長期接受治療,才能改善臨床癥狀。
火龍罐療法具有高滲透性,溫度更高,達到溫通經絡藥效。火龍罐治療能夠有效暢通患者氣血,疏通經絡,恢復心腦供血,并有利于調節氣機,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選擇風池穴治療有利于祛寒散風,作用于陽膽經,有利于疏通腦部經絡血流,促進陰陽平衡[4]。選取頸夾脊穴,可直接作用于頸關節,放松頸肩部肌肉,艾柱燃燒熱度可對交感神經產生刺激作用,促使擴張頸動脈,對腦部血流情況起到改善作用,有效恢復頸動脈血流動力學,作用于頸夾脊穴,也有利于氣血暢通,調和臟腑。選取大椎穴有利于緩解頭痛癥狀,祛風散寒,固本解表。選取風府穴有利于祛風利氣,改善眩暈癥狀,有利于醒腦開竅[5]。經本文研究,對照組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21.04±1.17)分。觀察組治療后眩暈癥狀積分(26.76±1.20)分。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可見給予患者火龍罐療法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縮短患者病程,提高療效,有利于減輕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質量。同時火龍罐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頸動脈擴張,從而對控制血壓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顯示,對照組SBP(136.95±5.42)mmHg,DBP(91.07±4.65)mmHg。觀察組SBP(124.16±5.37)mmHg,DBP(82.43±4.52)mmHg。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證實火龍罐療法也能有效控制血壓水平,具有綜合治療意義。
椎基底動脈包含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等分支,負責對人體小腦、腦干、顳葉等供血。受到動脈硬化影響,容易造成腦部供血減少,造成患者出現眩暈癥狀[6]。通過觀察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情況,能夠評估臨床療效,確認眩暈改善情況,具有較高檢測價值。超聲檢查無創傷性,操作便捷,患者接受度更高[7]。本文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參數,對照組EDV(13.45±0.81)cm/s,PSV(60.12±3.96)cm/s,RI(0.76±0.06)。觀察組EDV(16.94±0.83)cm/s,PSV(66.04±4.15)cm/s,RI(0.51±0.09)。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可見火龍罐療法有效改善患者動脈血流情況,恢復患者血液循環,療效確切。本組治療中未見不良反應,火龍罐療法具有較高安全性,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合并頸性眩暈患者給予火龍罐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性眩暈癥狀,同時對控制血壓具有積極意義,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彩霞,張思能,江婉明,等.中藥封包聯合火龍罐治療風寒濕型頸椎病4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0,29(15):91-93.
[2] 李情潔,宋洋,羅均平,等.中醫綜合方案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眼耳鼻喉雜志,2019,9(04):202-204+207.
[3] 盧永智,馮偉.刺絡拔罐聯合氟桂利嗪治療頸性眩暈療效及其對血清D-二聚體、hs-CRP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2020,42(06):6-8.
[4] 趙丹. 針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療頸性眩暈(風陽上擾型)的臨床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學,2020.
[5] 張晶,劉莉,徐慧榮,等.中醫藥治療老年高血壓的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01):184-188.
[6] 汪曉露,原愛紅,原理.刺絡拔罐放血療法作用機理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新中醫,2020,52(03):128-130.
[7] 張春明.平衡火罐療法對伴負面情緒高血壓病影響的護理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2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