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權
一、農村初中學生的朗讀能力現狀分析
農村初中學生雖然經過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們的語文能力相對城市學生而言,還是比較弱的,尤其是朗讀能力,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學生膽子較小,怕別人嘲笑,表現欲望不強,加上老師的鼓勵不夠,學生平時不敢大膽表現。另外的原因是老師的重視程度不高,或者沒有好的方法,在朗讀方面指導不多,學生得到的訓練很少,進步不明顯,對誦讀的熱情不高。第三個原因是學校針對朗讀而開展的活動少,學生參與的面不廣,沒有形成喜愛朗讀的良好氛圍。諸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目前農村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相當低,初中的語文教師感覺壓力大的同時,不禁思考:每個學生都具有朗讀潛力,關鍵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
二、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活動,感受語言文字的音韻美、情意美,進而領會文章的內涵、作者的情感。漢字的美不僅在于外形,還在于它能表情達意,而且極富音韻美,抑揚頓挫,讀起來悅耳動聽,給人無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所以作為語文老師,必須通過反復地誦讀,帶領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學會朗讀、愛上朗讀,把每每篇文章讀得朗朗上口、津津有味。
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能化為自己的東西。”
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認識到這一點,用心去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并把朗讀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能力必定能夠快速提高,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也會得到相應提升。
三、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方法
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深,情感體驗少,因此在朗讀時往往出現的問題是平淡無味、沒有感情,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對這種不重視朗讀的語文教學提出過嚴厲的批評:“中學里往往不注意讀,隨口念一遍,就算是讀了。發音不講究,語調不揣摩,更不用說表達邏輯關系、傳出神情意態了。這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須耐心引導,嚴格要求,讓學生感受有感情的朗讀是多么的美,而沒有感情的朗讀對品讀文章影響多么嚴重。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稱為“美讀”,但真正做到“美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
(一)耐心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一要指導學生讀正確流利。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正確流利是朗讀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在讀時錯、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言較重的,指導他們多查字典,相互糾正,鼓勵他們多聽廣播,學習普通話,練習普通話,平時多用普通話交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讀時要逐詞逐句看清楚,反復讀,反復練,努力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
二要有感情。真摯的感情是朗讀的生命,語速的快慢、重音與強調、停頓與連接、語調的抑揚等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標點,表示說話中不同的聲調和語氣。例如在《木蘭詩》這首詩中,朗讀木蘭回家后恢復女兒裝的詩句,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要用輕松、愉快的語調;用吃驚的語氣讀“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樣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有感情地朗讀,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句中起修飾、限制、說明作用的詞語,一般要讀得重一點。如朱自清的《春》中有這樣一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朗讀前,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表現景物特點的詞語:朗潤、漲、紅。然后在這幾個詞語下面做重讀標記,再請學生讀這一句,注意把加點的詞語讀的重一點。學生按這種方法讀,不僅讀出了春天景物的特點,而且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二)鼓勵學生模仿朗讀名家的作品,投入感情,大膽表現
利用平時的課堂及教材資料,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朗讀,放開喉嚨去讀,老師少批評多鼓勵。可分角色朗讀,如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羚羊木雕》;可進行美讀訓練,如朱自清的《春》、泰戈爾的《金色花》、冰心的《荷葉 母親》等等。“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之中,披文入情,從而形成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內容,讀懂文章的主題,在讀中拓寬視野,在讀中提升素養。”
(三)朗讀形式要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作用各不相同,要根據內容和課堂節奏進行適當的選擇。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當文章簡短時,可分組比賽朗讀……需要注意的是: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少用齊讀,齊讀雖有聲勢,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白居易讀書以至“口舌生瘡”,韓愈“口不絕于六藝之文”,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教師個人首先要高度重視朗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朗讀的欲望,一定能夠使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激情、綻放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