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夏淵
活動情境:
每月的月底是更換教室外墻孩子繪畫作品的時間,今天我依然拿著作品、膠棒,在教室外開始張貼孩子的繪畫作品。作品粘到一半時,久久來到我身邊說:“楊老師,我來幫你吧”。看著孩子涂抹膠棒,試著在墻上貼作品時的樣子,頭腦中閃現了一個念頭: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來設計、規劃張貼作品呢?于是我果斷把貼到一半的作品全部撤下來。
回到教室我組織孩子們商討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張貼到外面的墻上。
師:我們怎么貼能夠把全班小朋友的作品貼到墻上,并且貼的很美觀呢?
李曜辰:那我們設計一下吧
師:怎么設計?
侯卜予:我覺得貼成圖形的會比較好看。
師:什么圖形?
侯卜予:一邊三角形一邊圓形。
師:設計這樣的形狀很有意思,但能夠將全班小朋友的作品都貼上嗎?
侯卜予想了想說:“好像不行”。
賈繼卿:貼成許多個十字交叉的形狀,一邊長一邊短的樣子
師:這個想法很好,一會兒可以試試看。
李紫晗:還可以貼成一行長一行短的
李曜辰:我覺得貼成上邊一個,下邊兩個的造型也挺好的。一邊說一邊用畫紙比劃著。
李昕航:一張一張挨著貼就可以把所有的畫都貼上。
師:你們想了這么多的方法,我們到底應該用哪種方法呢?
孩子們開始討論,互相說著自己的看法,大多數孩子各執己見爭論不下。最終劉鈺杰小朋友說那咱們就少數服從多數吧。全班小朋友都同意這個辦法,孩子們開始的舉手表決。喜歡誰的貼畫方法就選誰。每一位備選的小朋友都統計自己得了幾票,最終侯卜予14票、賈繼卿12票、李紫晗24票、李昕航8票、李曜辰17票,大家一致決定使用票數最高的李紫晗小朋友的辦法。
師:大家都同意李紫晗小朋友的貼畫方法,就請李紫晗小朋友組織大家貼畫吧。
李紫晗讓其他小朋友從墻面的最上邊開始一張挨著一張貼,貼到第三幅時作品貼歪了。李紫晗說:“楊老師,他們都貼歪了”。我說:“是什么原因會越貼越歪呢?”李紫晗看了看墻上的畫說:“畫和畫沒有挨住”。我說:“是呀,有了空隙就不容易對齊了”。李紫晗對下一位小朋友說:“要緊緊地挨著貼,不要有空隙”。還對后面的小朋友說:“貼畫的時候要緊緊地挨著貼,不要有空隙;排好隊,不要急;不要在樓道里大聲說話,公共場所要講禮貌……”。
最后孩子們將所有的作品貼好后,我組織孩子們欣賞自己動手設計的作品墻,大家都發出的驚嘆的贊美聲。
我問孩子們,在貼畫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想辦法、動腦筋解決的?
李紫晗:“剛開始的時候發現畫貼歪了,是因為沒有對齊。畫和畫之間有縫隙,后面我們就都貼好了”。
李曜辰:“我貼的時候發現不要把相同顏色的臉貼到一起,不然就看不出來了,顏色要分開貼,這樣才好看?!?/p>
郭熙晨:“一邊是每行都有點距離的,一邊是挨著的,這種設計還挺漂亮的”。
師:在貼畫的過程中我們知道了要想貼齊畫不要有空隙;作品的顏色分開些貼更漂亮;整體的造型可以不一樣,有時候不對稱也是一種美,你們真的好棒!以后我們再貼畫時就要注意剛才說的問題,還可以嘗試設計更多的造型,讓小朋友們的作品更美的展現給大家。
思考與分析:
在孩子們自主張貼作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轉變觀念,以幼兒為主體。在互相討論中,從設計張貼作品造型→統計人數→最終做出決定選擇哪個方案,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為幼兒充分提供了與人交往的機會。通過聽取他人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展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恰當使用禮貌用語的能力。統計支持自己的人數,與同伴人數進行比較,發展了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最終選擇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中,提高了幼兒決策的能力。在前面上張貼自己作品的過程中發展了空間知覺。在貼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顏色相似的不要貼在一起,造型上可以不完全對稱,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對于組織小朋友們貼畫的李紫晗來說,培養了孩子組織協調的能力。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們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促進了幼兒多方面的成長與進步。
讓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幼兒的學習就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地構建自己的理解與認識。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做是學的中心”。陳鶴琴先生也曾說:“凡幼兒能做的,讓他自己做”,是“活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
“生活中學”就是幼兒的學習主要不是在我們成人預設的課堂中進行,而是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展開。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一日生活各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的契機。在平日覺得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中,幼兒通過自己去親身體驗、去做,就促進了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重視孩子們生活的各個環節,轉變以前的觀念和做法,真正將孩子看做是發展的主體,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教育價值。不僅僅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解放孩子的手和腳,更要解放教師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從促進孩子學習與發展的角度多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身心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