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文
一、實施背景
葉圣陶先生在《國文教學兩個基本點》中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我發現,因為學生的閱讀質量不高,對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不能建立起必要聯系,所以寫作表達上是沒有系統的,零亂的、碎片化的。
基于以上問題,我力求以賞讀整本書為載體,通過構建系統化的賞讀教學流程來促進學生的優化表達,以此改變學生表達零亂、碎片化的傾向。通過四年的實踐,最終確定整本書賞讀的教學流程為:導讀課、賞讀課、分享課、拓展課、寫作課五個步驟。現以賞讀小說《安妮日記》來具體說明。
二、實施過程
(一)導讀《安妮日記》,激發興趣、領悟讀法
學生的閱讀是自主的、有方法的,是閱讀智慧的碰撞與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讀課上,我引導學生在初讀后暢所欲言,結合自己的初讀體驗自由表達。此時學生的表達是感性的、不拘一格的,教師只要做課堂交流的調節者,局部障礙的排除者,耐心而智慧的傾聽者就可以了。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因為學生初次接觸戰爭題材小說,對書中人物的一些做法、情感還不能感同身受。因此,我引導學生繼續探討:怎樣才能真正走進小說中的人物呢?學生們梳理出了要關注時代背景再閱讀,品悟文字入人心,邊閱讀邊批注、邊閱讀邊記錄疑惑等多種閱讀方法,導讀課是學生形成優化表達的興趣激發期。
(二)賞讀《安妮日記》,品悟人物形象,嘗試表達
學生的自主賞讀是整本書賞讀不可或缺的教學流程,這個過程是學生讀、思結合的過程。在賞讀課上,教師給學生創設安靜的閱讀環境,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再次閱讀與小說對話,嘗試把自己的閱讀體驗或者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文字表達出來,或做讀書筆記,或摘錄背景資料,或批注疑惑難點……總之,只要學生愿意寫、愛表達就可以,不拘泥于形式。靜心的自主賞讀是學生形成優化表達的思維建構期。
(三)分享《安妮日記》,解除疑惑、體會情感
教學活動應當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行動實踐。我對學生賞讀中提出的問題做了數據統計,統計顯示:全班四年級學生41人,其中,關注時代背景,聚焦“希特勒為什么大量屠殺猶太人?”這個問題約占全班人數的68%;關注人物,聚焦“安妮的密室生活很痛苦,為什么卻寫了很多快樂的事?”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63%;關注故事情節,聚焦“小說第一部分寫得特別悲傷,為什么第二、三部分寫快樂的事卻特別多?”的學生約占總人數的39%。分享課上,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愿建立學習小組進行聚焦式閱讀,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在師生、生生之間的質疑與解疑、匯報與交流中,再一次走進書中人物,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更加理性、充分的交流與分享。分享中,學生逐漸體會到,安妮那么渴望溫暖、向往美好,可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下,本應該充滿歡樂的童年卻變得陰郁、絕望。小說中的每一個文字都蘊含著安妮對和平、自由的呼喚。分享課后,學生在書旁批注了這樣的話:“安妮的童年‘快樂中有憂傷,憂傷中充滿希望。”可見,關注問題去思考,品悟文字去體會,分享體驗去交流,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對小說也有了更系統、深入的表達,這就是學生形成優化表達的思維整理期。
(一) (四)拓展《安妮日記》,任務驅動、深度表達
為了讓學生能夠站在更宏闊的視野來欣賞這部小說,我把學生帶入社會大課堂。拓展課上,基于遺留和新產生的問題,我布置拓展任務,鼓勵學生帶著任務單走進國家圖書館,進行發散式閱讀。
首先,為《安妮日記》選擇最好的譯本,比較閱讀中促成優化表達。
選擇完成這個任務的學生幾乎閱讀了國圖少兒館所有《安妮日記》的譯本,從作者、文字描寫、圖畫、編排裝幀等各個方面對選擇的譯本進行了深入分析。學生比較多種譯本閱讀、對每一字、每一段的剖析過程也就是其形成優化表達的過程。
第二,以故事發生地荷蘭為背景,分析當時的國際關系形式,整合閱讀中助力優化表達。
選擇這個任務的學生們對找到的所有材料進行了整合,由一本《安妮日記》的閱讀走入了更廣闊的閱讀空間。再次閱讀這部小說,學生更加理解身為猶太人的安妮為什么那么呼喚美好與和平!原來,中國也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場,經過八年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
圖書館之行,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最終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閱讀作品,使閱讀更加有意思,表達更加系統、深入,這也是學生形成優化表達的思維發散期。
(五)我談《安妮日記》,科學評估,優化表達
在充分閱讀、交流、拓展后,師生可以共識一兩個興趣點,把過程性資料整理、分享、再次改進,形成優秀的閱讀作品,以這種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方式科學評估賞讀效果,使研究更具有可視性、科學性、實效性,這就是學生形成優化表達的成熟期。
三、效果與反思
(一)系統的整本書賞讀流程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對學生而言,整個賞讀流程是享受的。隨著賞讀的深入,學生越來越樂于記錄自己的感想,積極投入到閱讀作品的完成中,有了繼續閱讀下一本書,繼續表達的欲望。
在閱讀前后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愿意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等記錄閱讀成長的學生由研究前的29%提高到73%,可見,學生已經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二)系統的整本書賞讀流程有助于學生表達體系的構建,形成優化表達
學生在賞讀過程中的表現是可以檢測的。這次實踐,我對班里一名學生的三個閱讀作品進行了跟蹤記錄。
綜上所述,學生的收獲是多方面的,隨著賞讀流程的跟進,學生的表達更加有條理、有思想,語文素養獲得了根本性提升。師生共賞的過程中,教師自身也收獲了專業成長。希望今后繼續在研究中思考,在實踐中提升,和學生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