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瓊
一、注重學習古詩方法的滲透與點撥
1.借助資料知背景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極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作風格等等。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體驗古詩的內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培養學生通過選擇資料,交流學習資料內容,來幫助了解詩人情況、寫作背景等相關內容助于更好地理解、感悟詩句表達的意境。例如,學習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時,課前讓學生搜集蘇軾的資料及他寫《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時代背景。課堂上執教老師首先出示蘇軾簡介,讓學生了解人物;然后出示《題西林壁》,讓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詩寫了游廬山,為何不用《游廬山》為題,而用《題西林壁》做題?接著組織學生交流、反饋搜集到的相資料,通過對古詩相關資料的了解、交流、反饋,學生借助資料學習了解詩人,知道古詩的寫作背景以及相關內容,為理解詩句,體會意境做鋪墊,最后,讓學生明白借助資料來理解,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
2.展開想象悟詩意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要心中有學生,相信他們,應該以學定教。執教《題西林壁》的周老師引導學生用想象畫面、畫簡筆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表現的意境。將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近距離觸摸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通過想象感悟廬山之美,體會詩人內心的感受。讓學生從中知道展開想象悟詩意也是學習古詩的一重要方法。
3.聯系生活明道理
《題西林壁》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交流感悟。當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用“不識球場真面目,只緣身在禁區中。”“不識迷宮真面目,只緣身在迷宮中。”“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
中。”等等的句式來活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時候,相信他們對這兩句詩表達的意思已經了然于心。當他們能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來闡釋詩句的意思時,再來引導回顧資料,了解當時蘇軾寫這首詩的背景,進一步體會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僅僅是作者在抒發看景后的感慨,同時也是在抒發一種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由體會詩的意境進一步到體會詩人的心境。通過學習本首詩,學生能明白: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體會意境
要想提高古詩教學的效能,發揮古詩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對古詩教學策略的研究,并能夠運用策略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培訓學習,我知道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運用的比較多。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從情感入手,依情生境,創設合理情境,調動學生的全部主動能力,使學生深入到古詩詞的情境中去,充分、深層次的品味到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從而讓他們受到感染、熏陶,讓古詩詞的深遠境界逐漸浸潤學生心靈。
以學習《望天門山》為例。《望天門山》是一首借景抒情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
1.用圖畫再現情境
“詩中有畫”,《望天門山》這首古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借助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呈現一個更為直觀生動的形象,為課堂創設詩情畫意的情境。如播放天門山景象的畫面,教師邊播放邊解說,學生看著一幅幅雄偉壯觀的天門山圖畫,情不自禁地發出聲聲贊嘆,為學習古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古詩時,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詩句,借助畫面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心情。
2.借助音樂渲染情境
要想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 ,跟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是分不開的。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有時,古詩的意境確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在古詩詞教學時適當運用音樂,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更容易融入詩的意境。聽著音樂,看著畫面,讀著詩句的過程中,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產生強烈的沖擊和震撼,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意境。如,畫面出示美麗的風景,配上悠揚的音樂,引導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讀,更好地體會詩中意境。
除了上面的兩種途徑外,還可以“生活來展示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以表演體會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等方面來創設情境。創設情境,可以在課前,可以在課中,可以在課后,不必拘泥。讓學生感受意境,提高審美能力。在課堂上堅持采用情境教學法,能使學生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和熏陶,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掌握知識,老師也可以從單純的傳道授業中解脫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導者,從而充分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多種教學法相結合教古詩,既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感染,逐漸構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不僅獲取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也為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老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尋找出最合適自己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