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強調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國家檔案局發布的《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更是強調,以創新為驅動,培育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文化。大數據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理念,它將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延展入一個由網絡、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人構造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虛擬空間中,同時它的出現也對物理世界(也稱為現實世界)中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高校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育人、服務社會是其承擔和肩負的重大責任,高校檔案則詳實地記載了一所學校的變遷和與之相伴的社會發展。在大數據環境下,高校的檔案工作也需與時俱進,努力服務于檔案文化的發展建設,讓大數據這一技術或理念融入檔案文化建設之中。因此,在大數據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研究其與高校檔案文化價值之間的關系,并積極探索新時期高校檔案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手段,既符合國家對于檔案文化建設的政策方針要求,又可促進高校檔案事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深度發掘高校檔案文化的潛在魅力。
目前,學術界對大數據的概念還未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其內涵和外延也沒有明確的闡釋。大數據是這個快速發展時代的衍生物,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之間日益密切的交流催發下,它是隨著數據量和數據類型的激增而派生出的社會現象。大數據環境下,其關鍵在于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我們通常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具有“4V”特點:即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多、價值密度低、時效速度快。它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的又一顛覆性的技術性革命,也是不斷影響人們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的一種新型理念。當前,大數據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其應用方向也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大數據所蘊含的巨大潛在價值值得我們檔案學界去深層發掘和研究。
檔案具有文化價值,體現于檔案內容所蘊含的文化智慧,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高校檔案則客觀、真實而詳細地記載著一所學校的發展和變遷,是高校文化歷史的積淀,也是高校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延續。高校檔案類型多種多樣,涵蓋范圍寬泛,涉及學校的教學、科研、財務、基建、人事管理等方方面面;高校是集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機構,這就賦予高校檔案以較強的專業性和知識性。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高校檔案的收集和利用也有所不同,使得檔案文化的積累、傳播以及文化價值產生差異。我們通常認為高校檔案的文化價值產生于學校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的各項活動中,因此,本文將從文化傳承價值、文化教育價值、文化傳播價值和文化拓展創新價值四個方面來研究高校檔案的文化價值。
社會賦予我國當代高等院校教育的四大主要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與此對應,本文中我們將高校檔案文化的價值從四個方面來體現,即檔案的文化教育價值、檔案的文化傳播價值、檔案的文化傳承價值和檔案的文化拓展創新價值。作為一種技術、一種理念,“大數據”的出現給社會各行各業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高校檔案工作也不可避免受到大數據的沖擊,大數據與高校檔案工作緊密相連,一方面,大數據的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高校檔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檔案工作的開展也要求大數據技術不斷改進和創新。
順應大數據的時代發展潮流,各種新型信息技術不斷的應用到高校檔案機構中,如智慧檔案的建設,由此產生了龐大數量的網頁、音頻、視頻、圖片、聲像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檔案數據,檔案管理工作也從原來的實體管理上升到知識管理階段,這就使得檔案信息資源的搜集、處理、傳播和提供利用等工作需要引入大數據技術。通過采用大數據技術,可以使高校從海量的檔案數據資源中挖掘出蘊含利用價值的信息,更好的發揮高校的功能,促進高校檔案文化價值體系的建立。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檔案文化價值也將朝著智慧化、開放化、網絡化和創新化方向研究和拓展。
大數據與高校檔案文化價值兩者之間密切聯系,開發、挖掘高校檔案的文化價值需要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撐,反之,檔案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則要求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完善、改進和創新。
1.大數據為高校檔案文化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使得檔案文化價值發掘難度增大。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也逐漸應用到高校檔案工作中,這極大地改變了檔案資源的形成、管理、存儲和利用方式,也提高了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智慧校園的建立也使得高校的檔案資源不僅局限于傳統的書本、紙張,電子檔案、數字檔案、多媒體信息的數量也迅猛增加。大量類型多樣、結構復雜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檔案信息資源,給高校檔案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挑戰。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度挖掘蘊含在紛繁雜亂的數據中具有價值的檔案資源,為檔案用戶提供開放性、多元性、網絡性的檔案利用服務,充分發揮檔案的文化價值成為我們檔案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
2.高校檔案文化價值的提升需借助大數據技術。高校檔案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支柱,是學校發展變遷過程中精神財富和智慧的結晶,它是高校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保障。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除了紙質載體為基礎的檔案,一切數據和記錄都可以成為高校檔案一部分,面對浩瀚繁雜的檔案資源,如何對其進行搜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這就需要引入大數據技術。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檔案信息資源,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為檔案用戶提供有特色、專業化、系統化的服務。充分發揮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技術優勢,提高高校檔案資源服務的時效性,將檔案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拓展更為廣泛的文化價值。
3.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檔案機構面臨著數據損壞、數據丟失、信息泄密和數據惡意使用等問題,高校檔案文化價值想要得到充分發揮和進一步拓展,就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做好檔案保密工作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1.化無序為有序。大數據的應用產生了大量類型多樣、結構復雜的信息資源,要想從這些紛繁雜亂的龐大數據中發掘有使用價值的信息資源,發揮檔案文化的潛在價值,需要按照學校搜集檔案信息資源的內容和類型,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解決高校檔案資源結構無序與檔案用戶信息需求的矛盾。
2.化量大質雜為濃縮質優。從學校累積的大量數據信息中凝縮、提煉有用的檔案信息資源,并加以分析、綜合,解決檔案信息量大、質雜與檔案用戶所需信息要求濃縮、質優的矛盾,才能充分發揮檔案文化的價值。
3.化收藏為利用。高校檔案文化價值挖掘的最終目的是將“死檔案”變成“活文化”,全方位、多途徑的為檔案用戶提供檔案信息服務,滿足其需求,也就是將集中管理的信息與用戶要求信息匹配。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檔案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積極探索檔案文化價值的演變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研究的重點。
高校檔案是高校文化傳承的基礎載體,它詳實地記載和反映了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的教學、科研、人事管理、社會服務等各項活動,是學校發展過程中幾代人累積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彌補了人腦在存儲和記憶方面的缺陷,保證了高校的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它彌補了人為、自然、時間等因素對高校檔案文化造成的損失,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價值被眾所周知。
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以紙張為載體的檔案管理工作開始向數據化檔案、智慧化檔案管理轉變。檔案資源不在局限于書本、紙張等傳統的媒介,互聯網、音頻、視頻等現代通信手段也成為檔案信息的新型載體。因此,高校檔案的文化傳承價值體現的方式從傳統的載體手段向新型載體演變,檔案的文化傳承價值也不僅僅是檔案實體資源所顯現,也來源于檔案數據信息資源價值的挖掘。
高校檔案是高校內部工作人員和學生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長期學習、工作和實踐的智慧產物。從學校成立伊始,它就詳實地記載著先輩們為高校建設和發展付出的艱辛努力,具有很好的教育警示功能。許多學校的檔案館都是學生教育實踐基地,通過有價值的圖片和文字資源,讓師生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使他們獲得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大數據背景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圖片、聲音、視頻、網絡等形式向廣大師生和社會傳播高校檔案文化,利用各種網絡信息技術和媒介技術以增強高校檔案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充分發揮高校檔案的文化教育價值。
高校檔案的原始記錄性使得高校的檔案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下來,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也被部分剔除糟粕,留下來的多為優秀文化。而這種帶有學校特殊屬性的文化價值只有通過傳播交流才能體現出來。
大數據背景下,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等技術的應用,使高校的檔案工作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高校檔案的文化傳播價值則體現在隨時隨地就可以同其他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改善了檔案文化傳播的時滯性,也進一步擴大了檔案文化傳播的范圍和受眾群體。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的時代。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檔案資源不只有傳統的以文獻為載體的資源,還包括學校在歷史發展變遷中全部的數據資源,要以大檔案觀念來看待和拓展其檔案文化價值。大數據時代,能夠更為直接的從豐富浩瀚的高校檔案資源中獲取有用的檔案信息,這也是檔案的價值所在。高校檔案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高校文化得以拓展和創新的源泉。大數據環境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下,高校檔案的利用主體則不斷增加,傳播渠道也在不斷擴展,高校檔案的這種特殊文化屬性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使用頻次的增加而減弱,反之,其文化價值能夠進一步得到擴展和增值,高校檔案文化的價值也能進一步得到拓展與延伸。
此外,大數據背景下更多高校檔案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努力尋找檔案文化價值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深度發掘創新檔案文化價值,構建絢麗多彩的檔案文化資源圈。諸如,在高校檔案機構引入社會休閑文化模式;將史料翔實的高校檔案文化以形式活潑的方式通過網絡與實體展覽相結合的模式對外開放。這些模式多樣、知識趣味、文化休閑的檔案文化宣傳活動正是檔案文化拓展創新價值的體現。
通過研究高校檔案文化價值的演變,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拓展高校的檔案文化價值,為檔案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使高校檔案事業的發展緊隨時代步伐。
目前為止,高校檔案工作的側重點主要在于傳統紙質檔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而對于檔案編研工作的投入則相對較少。大多數編研成果是通過原始檔案材料的累積和匯集,形成諸如大事記、全宗介紹、文件匯編等。這種方式的編研具有時滯性,沒有有效利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優勢去深入挖掘檔案信息資源。將檔案編研成果作為一種可以傳播的文化,只有將檔案編研工作做的深入、具體,檔案的文化價值才會體現的愈加明顯。
在高校檔案館藏的基礎之上,賦予其檔案資源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其開發和利用的各個環節都融入學校的知識氛圍和校園特色,開發檔案文化衍生品,向學生、社會人士或校友等提供并展示富有該校園特色的系列檔案文化產品。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進行研究,順應市場規律,利用市場機制來拓展高校檔案文化的價值。
充分利用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技術優勢,加強與媒體、網絡的合作,選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主動傳遞檔案信息資源,改進和創新高校檔案文化價值的發掘與傳播工作。移動終端、網絡、電視等構成的新媒體平臺,打破了檔案信息資源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各種新媒體和新技術隨時隨地能夠為檔案用戶提供所需的檔案資源。
高校的檔案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狹小的檔案機構,應在傳統檔案文化資源的基礎之上,不斷融入到學校的各種文化活動之中,實現傳統資源與現代文化活動的無縫對接,不斷拓展高校檔案文化發展的新領域和新空間,保障和延續高校檔案文化價值的連續性與承接性。
眾所周知,高校檔案作為高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歷史的積淀,也是學校師生長期實踐活動的積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檔案工作提出新要求,只有將大數據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融入到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中,才能深度挖掘檔案信息資源的潛在利用價值,進一步擴展和研究檔案的文化價值,促進高校檔案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并最終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