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卿
(信陽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西安鼓樂,是近千年來流傳于西安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民間大型鼓吹樂,又叫做“長安古樂”。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安鼓樂諸多樂社在古老的西安市中構成了一條歷史的傳承帶。據說,西安鼓樂從唐朝開始,至今經過千年的沉淀,逐漸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音樂體系。西安鼓樂在古代又稱為“宴樂”。古代的時候,西安鼓樂會出現在一些宴請上的場合。天子和諸侯們在飲酒作興時也會有鼓樂的演奏。但是西安鼓樂不怎么受禮教的約束,因為它不同于出現在較大場合的雅樂,大部分用于民間音樂。所以在當時也成為了時代發展的主流。
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當年的唐朝宮廷音樂流落民間,如今形成了俗、道、僧三派。每個樂社的樂曲、樂器的選用和結合不同,生存環境的不同,演奏人員的文化素養不同,所以各鼓樂社的演奏風格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各樂派之間的風格不一樣,甚至有些在樂器的演奏方法都不一樣,但是也都在互相取長補短,不斷地豐富、成熟樂社樂曲的演奏。
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兩種,分別為“坐樂”和“行樂”。兩種演奏形式在樂器使用方面有所不同。也各自在樂譜布局的內容上有很大對比,演奏形式和場地都不同。
“坐樂”就是演奏者需要按著順序圍坐在一張方形的桌子周圍。演奏的樂曲大多是有固定曲式結構的大型套曲,有前、后兩個部分。“行樂”可以一邊行走一邊演奏或者站立著演奏。比“坐樂”直白,有些樂社也把這種形式叫“路曲”,也就是一邊走路一邊演奏的樂曲。雖然兩種演奏形式的樂器有很多相似,但是在樂曲的選用上不一樣,演奏效果也大不相同。
西安鼓樂諸樂社在古老的西安市中,構成了一條歷史的傳承帶,當年的宮廷音樂如今正在訴說著那段曾經的輝煌歲月。如今,西安鼓樂比較有名的鼓樂社有五個。來到西安長安縣何家營鼓樂社,紅白相間的演出廳,青磚瓦房的陳列館,這是時間留給何家營鼓樂社的痕跡。樂社的社長說到:“樂社要首先需要具備幾個點:第一,首先要有傳承關系;第二,要有它完整的譜與譜系;第三,必須要有一個根,就是要有古老的樂器供實物來進行證明。”在歷史的變化與沉淀中,也丟失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樂譜和樂器。后來,西安何家營鼓樂社相繼參加了很多的演出,也把這種傳統的民間音樂帶向了世界。
在調查中,長安何家營鼓樂社傳承人何老師說:“西安鼓樂在何家營村是世代相傳的,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真的很不容易。自己聽到鼓樂聲很好聽,很喜愛,也就慢慢地參與了。”近些年來,鼓樂越來越受到關注,并且走出國門。跟隨何老師走進鼓樂陳列館,陳列墻上掛著去各個國家演出的照片,還有老一輩藝術家的照片。何老師講到:“鼓樂的演奏目前來說不是它的樂器難,而是它的樂譜難。因為它的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的方式。鼓樂的樂譜沒有時值,沒有高低,必須口傳,老藝人來口傳,不口傳就沒有辦法”看到樂譜一個個蚯蚓一般的符號可以有易懂的方式學習,但是韻曲卻沒有任何技巧,只能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老藝術家口傳下來。西交大人文學院主任說:“樂譜傳到現在,越到這個時候越覺得它是一個寶貝,年代比較久也比較脆,所以它掉一個塊塊,就把幾個音符就掉了。”
采訪中,何忠信老師即興吹了一曲“行曲”,是皇上出游,大型儀仗走在路上吹的。滿眼望去,陳列館中各式各樣的樂器,笛、笙、鼓等百八十件靜靜地躺著。可以想到,演奏一首樂曲,需要多少的人力和物力。我們更應該保護和發展這一傳統民俗文化音樂。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俗文化被人們漸漸的遺忘,西安鼓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鼓樂獨特的教學方式讓它的傳承問題日益明顯。調查西安何家營鼓樂社的時候,與一些老藝人交流。他們講到在招人的時候,那一批孩子招進去的時候就四五十人。因為當時的條件只是活著會說話,愿意參加就行了,所以招的人參差不齊。對于當時招人的狀況,演員們心里也沒有底,有些事情就沒有更大的理想或更大的思維或者思想去支配他。所以現在西安鼓樂面臨的問題是:這一古老的遺存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曾面臨消失的危險,后繼無人與受眾流失成了這一古老的遺存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需要對應的決策解決這個問題。對于現代文化的沖擊,以何家營鼓樂社為例,就目前鼓樂的生存現狀,必須需要人去真真切切的傳承。首先,西安鼓樂的樂譜難,必須需要老藝人親自教學。而老藝人相繼離開,可以掌握其技藝的人又屈指可數。其次,在古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是農民,休閑娛樂的時候很多個人圍在一起搞搞當時的音樂,真的是樂在其中。但是如今,很多人為了生活在外拼搏,就很少有新人愿意加入學習。所以,要想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就必須有人了解、喜愛,再去傳承它。
在信息傳遞不通暢、交通不發達的古時代,想要出去演出是很耗費人力、物力的。需要組織演奏人員,帶著演奏的樂器,奔波在各個舞臺。時間久了,演員們也會疲憊。但是如今交通技術如此發達,想要外出演出也不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相信喜愛鼓樂的人們都會皆大歡喜。這樣下去,一傳十,十傳百,人們聽了看了,自然而然就會有對西安鼓樂感興趣的新人們。
學習西安鼓樂不僅僅是學習,也是對這種民間文化音樂形式的一種了解、一種尊重,更大的收獲是自己真正的能夠尊重和真正的謙卑。2005年年末,西安何家營鼓樂社首次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通過這次演出,何家營鼓樂社也得到了很大的認可。因為有更多國外的友人了解了西安鼓樂,還有一部分人表示很喜歡。這就更充分的體現出西安鼓樂的藝術魅力價值所在。為各鼓樂社尋找、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使更多的國人認識西安鼓樂,喜歡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獨特的音樂教學方式是影響鼓樂發展的重要因素,鼓樂的傳承不能單純的靠老藝人親自口傳,需要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教學體系。首先,老藝人的演奏不僅要學會還要記錄下來,用視頻保存下來。每個人去負責一個版塊,盡自己的職責,做好自身的工作。這樣,學會的人也可以通過視頻去復習鞏固,加深學習,再去教更多的學生。其次,對學習鼓樂的不同學生劃分不同的學習方式。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因材施教,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歡這一門藝術。
西安鼓樂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下,現代媒介同樣要為傳統藝術做出一部分的方面的研究。如今科技技術也很先進,讓鼓樂走進新媒體時代,讓更多的人了解鼓樂。比如衛視臺的播放、廣播的宣傳等等。想要更好的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傳,就必須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首先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才能真正的讓西安鼓樂得以更好的發展。為了促進西安鼓樂這一古老的遺存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我們需要努力的保護它,使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播。
西安鼓樂這一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隨著歲月的沉淀逐漸被新一代的人們遺忘,但是作為中國傳統音樂需要被更好的保護與傳承。筆者認為,保護中國傳統藝術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讓西安鼓樂被更多的人知道,被更多的人喜歡。讓西安鼓樂在新的時代發展下有足夠的立足之地,得到該有的保護和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