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鳳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我所要寫的郯馬五大調①是魯南五大調的種類之一,它流行于山東省臨型演唱曲失音絕唱后保留下來的“活化石”。“郯馬五大調”包括“淮調”(碼頭調)、“滿江紅”、“大寄生草”、“玲玲調”、(亦稱“玲兒調”、“嶺兒調”、“勾兒調”)、“大調”等五大宮調。“郯馬五大調”風格獨特,曲調充溢著古香古韻,歌詞或雅正婉麗。意蘊雋永,或淺白流暢、渾樸本色,深受百姓喜愛和專業人士推崇,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音樂結構看,它主要包括“夾曲體”和“主曲體”兩類,演唱形式則分坐唱和群唱兩種。魯南五大調旋律委婉輕柔、節奏徐緩平實、詞句典雅大方,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在郯城碼頭鎮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隨口哼唱郯馬五大調,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人只會演唱小部分作品,一些其他的作品都已失傳了。“郯馬五大調”傳承人楊新儒老先生介紹說,以前有很多地方的人都能演唱“郯馬五大調”,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時郯馬五大調的藝人都是口傳心授,很多優秀作品失傳。人們今天看到的譜例都是后來的文化工作者進行收集整理的,但也只是收錄了一部分。
本論文根據郯馬五大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對民族音樂文化具體分析。在實例與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具體的研究方法。
民族音樂文化現今雖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但發展起來相對較吃力的因素很多。例如音樂沒有傳承,已經銷聲匿跡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記錄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唱腔等。
至今中國民族音樂與郯馬五大調的論文和期刊層出不窮,也有不少成果,可大致歸納如下:
1、研究多元音樂文化、母語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繼承與創新的文章達40多篇,它們主要講述了民族音樂文化形成、特色、沖擊與傳承。
2、研究郯馬五大調的論文和期刊達40多篇,主要講述了郯馬五大調的形成、發展和繼承等問題。
3、對郯馬五大調的自身形態研究的論文30多篇,它們涉及到郯馬五大調的體裁、曲式結構、宮調、節奏、唱腔的研究問題。
4、從民族音樂角度進行研究郯馬五大調的文獻不多。研究者主要從郯馬五大調的溯源、曲目體裁、美學特征等層面來把握并揭示郯馬五大調與民族文化的親緣關系。
總之,近年來,研究者對中國民族音樂郯馬五大調進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們為民族音樂郯馬五大調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越來越重視,民族音樂在多元音樂背景下需要被人們認識并熟悉,母語音樂教育是實現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基礎,要更加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郯馬五大調的研究。在2009年韓小菲在《郯城“五大調”的詞曲特征及文化意義》中提出并分析了郯馬五大調的詞曲特征,并且試圖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分析其文化意義。2010年張金環在《郯馬五大調百姓的雅歌細曲》中提出了郯馬五大調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間歌曲形式,集中流行于山東郯城,碼頭一帶。
上述的成果初步揭示了郯馬五大調的藝術形式。以上的文獻具體存在的問題如下:
1、側重于郯馬五大調的樂曲研究,未從整體對郯馬五大調進行考察。
2、沒有將郯馬五大調與民族音樂學相結合。
建筑構基本上都是出于自然環境當中,和外界環境有著直接的接觸,長期的風吹日曬不但會對建筑物的外觀產生破壞,并且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對建筑物的材料也會產生侵蝕,特別是建筑物當中的一些瓦片和鐵皮在承載到一定的力度之后,就會使得其表面出現裂縫,使得建筑物的滲漏問題產生。
3、沒有在音樂價值上對郯馬五大調做深入的探究。
4、沒有結合樂曲進行系統的分析。
郯馬五大調作為較古老的民間大型的聲樂套曲,它結合了南北方地方音樂的特點兼具陰柔、陽剛之美。在明清時期盛及一時,對當時的文人騷客及當地百姓都影響深遠。郯馬五大調的歷史悠久、獨具特色,與中國當時受到資本主義的沖擊是分不開的,在研究當時的音樂文化形式具有典型的意義。因此,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應該回避對郯馬五大調音樂的研究。
郯馬五大調向來以百姓的雅歌細曲及清新婉麗的音樂形式著稱。它與其他流行于各地的民間歌曲不同,雖然生長于民間,但旋律婉轉圓潤、唱詞清新秀雅、節奏平實徐緩。多以敘事體裁為主,也有謳歌自然風光的體裁。在明清時期由于文人騷客的大力推崇,郯馬五大調音樂發展達到巔峰。同時,它直接的受到北方音樂和南方音樂的多種影響,其音樂連綿不接,發展至今。因此,郯馬五大調是探索古代民族音樂風格的活化石,實為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寶貴遺產。然而,歷代的郯馬五大調的傳承人們傳習郯馬五大調的韻腔、曲牌都是靠口傳心授。而近代,由于種種社會原因導致不少的郯馬五大調的樂曲已經失傳。因此必須盡快對郯馬五大調音樂進行全面地發掘、收集、整理,總結出郯馬五大調音樂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這將對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極其深遠而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保護在各方面都加大了力度,民族音樂文化創新上還有待突破。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只有立足于本民族之上才能更好的發展和保護,才能與其他音樂更好的交流和溝通,郯馬五大調才有更好的發展。魯南五大調蘊涵著大量元曲音樂、文學及山東東半部古代經濟發展和商貿活動的信息,是地方歷史文化和傳統戲曲、音樂發展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目前郯城、日照等地的老藝人寥寥無幾,魯南五大調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急需搶救保護。
注釋:
① 緒紅霞.魯南五大調的演唱風格與音樂特征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