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藝花
(延邊大學師范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視唱練耳、樂理、合唱指揮、音樂欣賞等方面的內容,涉及教學知識比較廣泛,具有極強的綜合性,視唱練耳是學生系統學習舞蹈、鋼琴、聲樂的基礎,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聽力、力度感、速度,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此學前教育專業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系統的音樂知識學習,成為合格的幼兒園音樂教師。
節奏是音樂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只有對音樂節奏形成比較深刻的理解才可以通過具有感染力的音樂進行幼兒園音樂教育,實現對幼兒心靈的凈化和熏陶,因此音樂節奏辨識能力是視唱練耳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典型節奏感知、節拍的準確把握作為教學的重點。音高的辨識也是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教學內容應當包括織體、和弦調式、雙音、單音、音樂風格等,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在內心建立起音高的準確感知[1]。
現階段,大部分幼兒園音樂教材將簡譜和五線譜混合使用,其中簡譜使用量比較大。簡譜是我國特有的音樂記載方式,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簡譜視唱能力,以此來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同時,五線譜國際通用的音樂記載模式,是學生深入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為此需要將鋼琴、聲樂等教學內容與簡譜進行融合,實現視唱能力的提高。在教學內容中,教師需要加入兒歌的視唱教學,兒歌主要受眾群體為幼兒,教師在演唱兒歌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作足夠的表演能力,利用夸張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節奏能力是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語言節奏、身體節奏、節奏樂器演奏等。在進行語言節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字母節奏教學的基本模式,將不同的音樂節奏用特定的字母指代,引導學生利用字母進行節奏的記憶,促進學生節奏感的全面提高。為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音色、強弱、長短等方面的元素,教師可以采取語言的模式,指導學生利用交通工具、動物叫聲、動物名稱、語氣助詞等形成節奏的記憶。在身體節奏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引導學生將動作與聲音結合,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提高表現節奏的基本能力[2]。節奏器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樂器演奏特定的旋律,使學生切身感受到音樂旋律的起伏,提高音色辨識能力。
在練唱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發聲方式和演唱方式進行結合,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位置、口型,教學內容需要涉及到單音符演唱、上下行音階演唱,通過系統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手勢的教學模式,將空間感與高音感進行完美的融合,使音階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當逐漸增加教學難度,采取五聲至七聲的手勢教學。另外,教師需要加強調式以及和旋的練習,幫助學生準確記憶音高的相關內容,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音高距離,增加學生學好音樂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各類名曲,通過對名曲片段的練習,實現識譜能力和節奏感的全面加強。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拜厄鋼琴教程》中的相關內容,指導學生練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逐步增強學生的整體節奏感。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走入工作崗位后會接觸到大量教材中未涉及的幼兒歌曲,為此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看譜唱詞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情況進行詳細的調研,了解幼兒園歌曲的主要類型,利用幼兒園音樂教材指導學生進行看譜唱詞的練習,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性演唱,使學生對歌曲形成整體感知,指導學生依據鋼琴曲譜進行演唱,實現對音樂節奏的準確把握。在學生掌握音準的基礎上,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利用拍手、跺腳等動作準確展示出音樂節奏,并鼓勵學生依據歌曲內容進行律動的設計,提高演唱的生動性[3]。
視唱練耳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習的重點音樂知識,通過系統的視唱練耳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掌握音準和音高等基本音樂元素,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律動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教師需要提高對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