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縣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生前工作的地方。2019年是焦裕祿逝世55周年,我經常翻開相冊,久久凝視著焦裕祿夫人徐俊雅和孩子們的照片,回想起當年親赴蘭考縣采訪的經歷。
1966年 2月 7日,《 人民日報》發表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長篇通訊,隨后,我所在的桂林步兵學校(桂林陸軍學院前身)也開展了全校師生學習焦裕祿的熱潮。一天,政治部主任找我說:“郭超政委叫你去他那里,有重要任務要安排?!蔽绎L風火火地趕到郭政委辦公室。一見面郭政委就招呼道:“你趕緊在政治教員里選兩個文字功底好的同志,立即前往蘭考縣實地采訪焦裕祿同志生前工作的地方。你會照相,又是《桂林日報》的特約記者,因此,學校決定派你帶隊去比較合適?!?/p>
第二天,我和同事賴建平、霍民祥攜帶兩部照相機和一臺錄音機,踏上了去蘭考縣采訪的征途。
我們一行人先是在桂林乘火車來到鄭州。在鄭州市,我們直接找到河南省委宣傳部辦公室說明來意,接待我們的同志說:“人很多,大部分是全國各地報刊的記者,當然,機關、企業的也有,部隊的不多,軍事院校的,目前你們還是獨一家?!敝螅麄鞑康耐景才盼覀冏∵M了省委招待所。
晚飯前,宣傳部的同志匆匆趕到我們房間說:“今晚在鄭州大劇院,常香玉豫劇團要演出現代豫劇《人歡馬叫》,宣傳部為你們三人安排了看演出?!闭f話間,就把門票一一送到我們手中。
常香玉是久負盛名的豫劇演員,抗美援朝戰爭中,她不辭辛苦,走南闖北巡回演出,把得來的演出費買了一架“香玉號”戰斗機,捐獻給志愿軍。精彩的演出,令我們大開眼界。
次日,我們一行人在鄭州坐火車直奔蘭考。到達蘭考縣城已時近中午,接待組的同志告訴我們說:“省委宣傳部已給縣里打來了電話,知道你們今天來訪。但是,現在采訪的人比較多,縣委招待所快要住滿了。你們先住下,有什么要求,稍后咱們再說。”
午飯后,蘭考縣接待組的同志登門造訪,在聽了我們介紹桂林步兵學校全體師生學習焦裕祿的情況后,他們表示:“明天上午由縣委辦公室主任在縣委小會議室向各方來賓介紹焦裕祿同志的生平事跡。你們時間緊,任務重,建議你們明天上午先去縣城北看看焦書記的墓,之后去張莊、秦寨、老韓陵,實地參觀訪問焦裕祿書記帶領群眾治理‘三害’的示范點?!?/p>
到了晚上,招待所服務員前來敲門說:“你們睡覺前一定要把窗戶關好,這里風沙大。”按照服務員的吩咐,我們睡前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果然如服務員所言,次日清晨我們起床后發現客廳的桌子上有一層薄薄的塵土。初到蘭考,我們就嘗到了風沙的味道。
第二天早飯后,我們一行人提前來到蘭考縣委小會議室,做好采訪錄音準備工作。聽完報告后,我對賴建平說:“吃過午飯后去瞻仰焦書記墓,你從小隨你爸爸(時任廣州軍區參謀長)南征北戰,見識廣,有經驗,說說咋辦?”他爽快地說:“這好辦,我會做紙花,一人一朵,到時咱們向焦書記三鞠躬,把白紙花放在墓前就行了?!?/p>
午飯后,我們來到位于縣城北的焦裕祿墓地,只見墓的左右兩旁寫著一副挽聯,上聯是:揮淚繼承烈士志;下聯是:敢教蘭考換新天。
瞻仰過焦裕祿的墓后,我們直奔張莊采訪。
在張莊村頭,正好遇到一位老大爺。我靈機一動說:“咱們不去張莊大隊部了,就采訪眼前的大爺,直接得很?!?/p>
于是,我們向這位大爺說明了來意,大爺見我們一行是解放軍,緊緊拉著我們的手,非要我們去他家里坐坐。我們婉言謝絕,說:“我們要在天黑前完成采訪趕回縣城去,就在這兒請您老人家給我們說說焦書記咋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災害吧?!?/p>
大爺說:“我們這里離黃河古道不遠,有很多沙丘(他用手指指西邊不遠的沙丘),又是風口,經常大風一吹,屋里屋外到處都是沙塵,地里種的那些莊稼,常常像被割韭菜一樣,給風沙削沒了。焦書記來了后,看沙丘,查風口,風里來,雨里去,調查研究,想出了給沙丘貼‘膏藥’的辦法,帶領蘭考群眾從十幾里外,挑來淤泥把沙丘封住,這樣莊稼就不會被風沙吹毀了。”說到這里,他站起身來:“我帶你們到實地看看去!”在沙丘旁,看到那些被淤泥“鎖住”的沙丘,周圍的田地生長著綠油油的麥苗;而遠處沒有上“鎖”的沙丘,正像大爺說的那樣,周邊的地里一片沙子,光禿禿的,別說種莊稼了,恐怕草木也不會生長。
第三天,我們來到老韓陵,看了焦裕祿帶領社員群眾親手種植的泡桐林。據介紹,焦裕祿通過多方調查,根據蘭考地理環境和土質情況,請教專家學者,提出蘭考適宜種植泡桐做綠化樹的固沙造田方案。而泡桐樹在蘭考規模種植,既可以防風沙治鹽堿,又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
第四天,我們到了秦寨,眼前的地頭,紅旗招展,鹽堿地里人山人海,社員們手拿鐵鍬,在奮力挖溝排澇治理鹽堿地。我們問正在挖溝的社員,為什么在地里挖這么多溝溝壕壕,有啥作用?只見社員從地上撿起一塊鹽堿土說,這都是從地底下滲透上來的鹽堿,經太陽一曬,就成了這白色的塊狀。說話間,他用手指著剛挖的溝說:“你們看,這地里呈現的片片雪白鹽堿,都是從地下冒出來后被太陽曬干凝結成的白色晶體,根本種不了莊稼。我們挖上一條一米左右深的溝,水位下沉了,既可以排澇,又防止鹽堿滲到地上來。經過這一改,溝兩邊的田埂上就能種莊稼了?!闭诟苫畹纳鐔T補充道:“你們看北邊治理好的那些地里,綠油油的麥苗長得可好了。這都是焦書記的功勞??!”
采訪中,我們激動地按下相機快門,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照片。還從地里撿了幾塊鹽堿土,用紙包好,裝進挎包里。
告別蘭考,我們一行人回到鄭州省委招待所。省委宣傳部的同志告訴我們說,眼下我們正在籌備焦書記的事跡展覽,你們有空可以到展覽館看看。
在展覽館,趁保管實物的同志不在,我們悄悄把制作好的展板一一翻拍下來。完成拍攝后,照片很快就在鄭州沖印出來了。由于我們用的是祿來牌相機、海鷗牌相機,膠卷是120規格的,所以洗出的照片比較清晰,我們很滿意。
如今,到蘭考采訪焦裕祿生前工作的地方雖然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是,當年的情景仍然牢牢地定格在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