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現在學習樂器的孩子越來越多,以鋼琴為例,大多數的家長在初衷上,并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音樂家,而是以培養興趣為主,希望孩子能夠提高音樂素質,在今后的學生生活中能夠提高生活質量。這個初衷很正確,可事實上,因為學業緊張而造成學琴中斷的孩子在琴童中占有大多數,大家紛紛趕在小學畢業前考完級,參加完比賽,然后又迎來緊張又忙碌的中學生活。童年時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的音樂,到底能在將來升學和擇校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耶魯大學的理查·嘉德博士(Dr.Richard Gard)的講座“音樂如何幫你的孩子進入世界頂級學校?”說明了優秀學生具備的哪一些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音樂來建立和培養的。他分別說了從三方面點出音樂學習的關注點分別是:從人生發展來看,我們學習音樂是為了什么?學習音樂可以讓我們獲得什么?家長如何做?
Gard博士的講座點出了無數個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音樂心中“不能說的秘密”。以鋼琴為例,從四五歲開始學琴,除去必上的鋼琴課(有時為了考級還會增加視唱練耳基礎課),還有每年參加的各種比賽、考級、大師班等各類音樂實踐活動,家長和孩子都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隨著年級升高、課業的繁重,練琴時間減少了,很多孩子甚至不得不中斷學習鋼琴,最終鋼琴的學習是以一張張的考級證和獲獎證書而終結。最終,我們從這場學琴的“艱難之旅”中獲得了什么呢?或者說,你最終獲得的是你想要的嗎?
雖然國家不同,國情不同,但人們對于教育的態度是絕對認真和嚴謹的。因此,“為了什么”而學習音樂成為大家真正要重新審視和面對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在有限學習音樂的階段和時間里,獲取音樂賦予我們的神奇,“功利”地去接收音樂給我們的能量,走好我們的人生。這其實就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取一種音樂能力。
音樂的能力包括哪些呢?我總結了四個主要方面:
音樂學習中的“聽”是聽樂音,聽辨演奏,音樂能力中的“聽”更多的是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慢慢建立的傾聽和接受能力。有著優秀演奏能力的孩子善于接收來自老師、家長、同學等不同方的意見和建議,好的音樂是最真誠的表達,而好的表達的前提是接受。聆聽是在“聽”之后辨別、鑒賞、分析,進而思考的能力;而傾聽,則是在聽到別人的表達后,沉下心來分析思考,同時再給出一個準確反饋的過程。無論是聆聽還是傾聽,體現的都是人際之間的準確和得體的交流與表達。
學習音樂的過程就是學習和完成不同作品的過程。對于紛繁復雜的樂譜,如何攻克難關,如何練,怎么練好,都需要在不懈堅持下,有意識地、準確的規劃判斷能力。練琴的方法其實就一種規劃能力,能主動探索方法,然后指定計劃,最后按照計劃執行。練琴效率高的人,都有好的規劃能力。這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確立固定的目標的過程,不論這個目標是短期的練完一首曲子,還是長期的學習目標制定,都需要規劃好并落實到結果。規劃能力是目標養成和執行力的綜合,又不乏有自我總結和反思的能力。
延遲滿足的能力不僅是不急于求成,還意味著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沉淀、耐心、堅持與等待的能力。學習音樂的過程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練琴沒有捷徑,能力無法短期形成,特別是學習鋼琴的孩子,從不會到會,到慢慢練好,每進階一步都是漫長的練習、糾結與等待換來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也是最重要的音樂能力之一,在“延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經受挫折的考驗,從而鍛煉出面對困難的信心和挑戰的勇氣,在未來的學業和工作中,也能正確看待和處理問題。
任何人都不可能“單打獨斗”地獲取成功,學習音樂也不例外。以彈琴為例,從最初的雙手配合好一起彈奏,到眼、手、腦配合練習,再到后來的四手聯彈,和其他的演奏演唱合作等,都需要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保持“配合感”。配合能力的建立,從服從到有意識地規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對能力的尊重和對事情的責任感。對自己的付出負責,對所彈的作品負責,有意識地主動地去把作品規劃好堅持練完,都是責任感的表現。具備這種音樂能力的孩子在進入到好的學習環境之后,能夠主動承擔一些工作,他們有責任感,有自尊和自信。
同時,在音樂能力的建立和培養上,父母是最關鍵要素。比如:面對孩子拖延練琴或者抱怨練琴,父母應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去面對?和鋼琴老師的交流和考查是否有預期的目標值?學琴遇到困難了,如何換位思考并用角色調換的方式去嘗試?有沒有階段性地和孩子聊一聊學習音樂的心情,他是怎么想的,心里有哪些疑問和顧忌?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科學地先設定好能力培養的框架,再一步步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要想孩子具備音樂能力,家長也必須具備培養“音樂能力”的能力。
具備音樂能力的人,不管是音樂專業人士還是業余愛好者,生活中總會有著積極健康卓越的狀態,這種能力讓他們與眾不同,音樂的美好讓他們光彩,音樂學習的挫折讓他們更堅強,他們不斷積極擴展著生活的邊界,靠近理想的彼岸。
就像Gard博士所說:“音樂的美好和奇妙在于雖然看不到也摸不到,它卻是連接人心、情感、歷史和現在的媒介,在音樂中永遠有呈現傾聽和反饋,讓生活充滿鮮活的氣息。”我覺得還應該加一個前提就是:雖然,生活不僅僅只有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