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爽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本文主要是探討普羅科菲耶夫這首《魔鬼的誘惑》的演奏技巧與創作風格,通過對該作品創作背景與曲式結構的分析,對該作品的演奏技巧及內在風格加以探索,以期達成對作品深入而完美的舞臺表演詮釋。
鋼琴小品《魔鬼的誘惑》是普羅科菲耶夫早期創作的作品,整首作品顯露出他“怪誕”的曲風,具有沖擊力與感染力,極富煽動性。普羅科菲耶夫這首鋼琴作品的創作與他所處的時代是不可分割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文化與思潮激烈碰撞的時期,人們對于個人主義的崇拜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致,音樂家們向往更為自由獨特的創作,因而出現了對新音樂理念與新音樂創作的探索狂潮,普羅科菲耶夫正是處于這種時代之下。在當時這種新舊的碰撞與交流之中,普羅科菲耶夫不斷成長,既不排斥古老的音樂傳統,也樂于接受新的創作理念。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普羅科菲耶夫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不斷探索著獨屬于自己的音樂創作風格。鋼琴小品《魔鬼的誘惑》正是其探索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佳作。
《魔鬼的誘惑》全曲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從C大調開始,又在C大調上結束,但作品并未采取傳統音樂的寫作手法,而采用了主題發展動機式的寫作方式。在樂曲開始之前,有一個簡短的引子,共24個小節。前五小節展現了作品主題,主題的發展值得注意,二度關系的調性發展方式,為其后頻繁地轉調離調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中部主題動機仍舊貫穿其中,但該部分主題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新的變化,產生了具有對比性的新材料,使作品更具變化與爆發力。
第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現。該部分仍采用持續的鍵盤敲擊做伴奏,主題旋律在低音聲部呈現,前后呼應。
普羅科菲耶夫這部作品中的和聲進行顯露出不拘一格的色彩。這首作品的主題就采用了半音進行的形式,具有神秘色彩。他非常巧妙地利用音與音之間地進行關系,進行二度調性之間地頻繁變換。另外,他的和聲還對推動主題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如再現部,敲擊式的節奏與主題旋律總是保持五度的關系,產生一種和諧又奇妙地美感;又如作品向高潮推動時右手連續不斷減的七和弦分解模式,左手與之相配使用該和弦中的音符,將作品逐步推至高潮。
作品《魔鬼的誘惑》全曲由一個主導動機不斷變化發展而來,主題旋律貫穿全曲,不斷通過緊縮、擴充、模進等手法變化出現,因而對旋律線的把控十分重要。對該作品旋律線的把控,首先要對主題動機有充分的認識。這一“魔鬼動機”最初出現在低聲部,整段旋律音符采用二度進行的方式,形成有些怪異卻統一的音調。之后的旋律線都是以這個開始的主題為原型。值得注意的是旋律進行時不斷變化的情感色彩、強烈的力度反差與音型變化。
節奏速度是構成一首音樂作品的根基,若是對一首作品的節奏速度把握不準確,就有可能會改變全曲風格,造成演奏時面目全非的結果。作品《魔鬼的誘惑》中所采用的節奏是動力性節奏,這種節奏又被成為“托卡塔風”,非常的獨特。這種律動主要是敲擊式的,非常具有律動感與朝氣,是普羅科菲耶夫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寫作方式。因此在對該曲節奏速度進行把握時,手指要始終保持放松的狀態,但手掌卻要具有控制力,拍點明確迅速,不拖泥帶水,以塑造“托卡塔”節奏的敲擊律動,避免力度不均勻出現吞音情況。
作品《魔鬼的誘惑》是一部獨具匠心的作品,在作品中,普羅科菲耶夫運用了他擅長的敲擊式節奏、快速跑動的二度關系音階、不斷發展貫穿的主題動機以及對比夸張的力度變化來營造一種幽默諧謔的氣氛。然而,這種效果的實現,是離不開倚音及八度音程進行等特殊演奏技巧的。
1.八度音程演奏
在《魔鬼的誘惑》中,普羅科菲耶夫采用了八度音程的音型,對其的運用主要在主題動機的發展變化上。
在第35-38小節處,主題動機采用八度音程的形式出現于高聲部,這段主題的演繹是快速有力的,需要注意的是相鄰八度音程之間的快速交替。在演奏時,手掌與手臂要保持平衡,手指觸鍵干凈有力,速度均勻,音符交替時手掌不要離開琴鍵太遠,以免出現斷奏。伴奏部分出現的幾個八度音程則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手指雖然仍要保持有力的狀態,但由于圓滑線的關系,要求演奏時這幾個八度音程不能斷的過于干凈,而要保持一種隱蔽的聯系。
作品中還有以四分音符出現的九度音程形式,這些音程上標有重音突出記號,這與八度音程演奏方式相同,要求演奏時是非常有力的,落鍵干脆,不猶豫,彈夠時值,與右手持續的敲擊式旋律一同推動作品高潮。
2.倚音演奏
普羅科菲耶夫在后來的主題變化中采用倚音的形式,這段旋律非常具有特色,連續的倚音與休止相互交替,構成了一種俏皮感。在演奏時,手掌要靠近鍵盤,倚音部分是連續的,而休止部分卻具有停頓感,非常的迅速輕快,同時還要注意每個音的落鍵,防止造成倚音吞音的現象。
在演奏一部鋼琴作品時,除卻對該作品中需要運用的演奏技巧的準確之外,還要注意對作品演奏風格的把控。鋼琴小品《魔鬼的誘惑》由于其總體風格上的動力性與神秘詼諧性,其演奏風格主要從動力性的情緒特征以及神秘適當的表情動作兩個方面加以把控。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風格十分獨特,這主要由他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敏銳的音樂嗅覺所決定的,這些在鋼琴小品《魔鬼的誘惑》中都有非常鮮明的體現。作品采用了極具現代化的音樂寫作技法,最為鮮明的就是“托卡塔風”敲擊式旋律的使用,貫穿全曲,使作品《魔鬼的誘惑》在演奏時具有恢弘的音響效果,充滿了刺激性與動力性。在這首作品中所具有的強弱對比甚至可以說是夸張的對比,那種飛快的速度以及不斷出現的刺激敲擊式節奏等因素,奠定了作品整體動力性的情緒特征。在演奏時,演奏者要僅僅抓著作品的情緒特征進行演奏,靈活使用暗走技巧,營造出一種極具刺激性與動力性的演奏風格。
在演奏時,除卻在演奏技術本身對作品情緒的把握之外,符合作品精神內涵的動作表情的運用,也在演奏風格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其從小所接受的古典主義音樂的熏陶,在音樂創作中保留了古典主義的因素,并也可以看到普羅科菲耶夫思想中現代與傳統的碰撞,并在這種交叉中展露出幽默、神秘、詼諧、諷刺的一面,而這同時也是作曲家內心深處潛藏的諧謔精神的體現。要想將作曲家創作時的精神世界展現給聽眾,演奏者表情動作的運用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可以通過略顯神秘的面部神態與適當的肢體動作帶動聽眾的情緒,進一步將聽眾引入《魔鬼的誘惑》所展露的魔鬼的世界中來,有助于作品中魔鬼形象的把控,增強了音樂語言的情節敘事性。
綜上所述,通過對這首《魔鬼的誘惑》的學習,筆者對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他熱愛音樂,具有敏感的音樂感受能力,雖然從小受古典音樂熏陶,卻敢于突破古典主義的束縛,敢于追求自我,大膽創新。這正是當前我國音樂專業的同學所缺乏的。因此,我們應當學習普羅科菲耶夫的創新精神,創作更多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將中國音樂作品推向世界。
(指導教師:周行: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