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談起皮影舞蹈首先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是2006年中央電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獲得觀眾最喜愛的舞蹈一等獎《俏夕陽》,《俏夕陽》是通過皮影以舞蹈為載體的新舞蹈,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皮影舞有新的認識。12位硬朗的老人在小孩子的襯托下并伴有紅色和綠色服裝的搭配上,使得表演更加具有沖擊力達到了一定的審美效果。人們對皮影的認識不再是伴有戲曲唱法下燈影的人物形象,而是在舞臺上幽默風趣的舞蹈表演形式。演員對皮影戲燈影下的人物形象的模仿,在質樸中注入了生命的靈動,在流行中又傳承的傳統文化,服裝對皮影戲人物的借鑒以及在表演過程中多以側面人物形象的結合,使得皮影與舞蹈結合的恰到好處。雖然皮影戲是完整的藝術形式,但在中國很多地方已經被風打雨吹去,年輕的人們受到新文化的沖擊已經對傳統老舊的皮影戲沒有了過多的興趣,傳統的表演形式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反而使其大放光彩。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影子戲”,多以驢皮經過加工剪裁上色制成,多以人物、動物、房屋陳設為主。在燈光照射下用“亮子”(白色的透光布)反射出人形而表演,是我國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老藝人們在“亮子”后方用挑桿挑起所需要的人物形象的皮影,伴隨著鑼鼓點和當地富有特色的小戲便開演了,演出的內容多以神話故事或歷史人物為背景,勸人向善多行義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漢民族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在皮影戲的陪伴下度過了很多歡樂的日子,它不僅是傀儡藝術也是地道的手工藝品,是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服裝、手工制作、歷史故事考究的集合體。出現石料文字記載已有1000多年,最早的歷史追溯可以追到2000年以前,《百戲伎藝》中這樣描述:“更有弄影戲者,以羊皮雕形狀,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
皮影舞造型來源于藝人們手中皮影戲的每一個造型。這類的舞蹈很多,如敦煌壁畫舞蹈,就是根據敦煌壁畫舞姿在用古典舞將他鏈接起來的,那么皮影屬于戲曲,也應從古典舞中找尋皮影舞的鏈接,但更多的是要強調皮影舞的造型感。從高空間變為低空間或正面轉為反面,舞蹈動作速度要快,造型感要清晰,舞姿鏈接應簡單明了這是皮影舞最大的特色。
中國民間舞中很多民族的舞蹈中都有三道彎,皮影舞也不例外。但他的三道彎只限于側身。在舞蹈過程中身體的頭部為前后上下造型,脖子前伸或后梗;臂膀與手要成三道彎,手指尖向下手腕上提手心或手背要有一面要面對觀眾,大拇指要收回;身體的胸部與腰部呈前后彎型臀部后翹或前丁;腿部不能打開,前后都要為三道彎體態,腳下要關回不能外開。皮影舞的三道彎極其富有雕塑美感,他是獨特的,是皮影人物形象的真是寫照,演員們用三道彎的雕塑美表達舞蹈的思想情感,用高難度的舞姿造型和技術技巧傳達深沉的意境,細致的刻畫出皮影戲的人物形象。
皮影舞與其他舞蹈不同,他是唯一要求演員側身而舞的,皮影戲中的皮影是用動物的皮經過加工制作而成的,所以舞蹈演員在模仿皮影時側身舞是最為形象,因此側身跳舞也成了皮影舞蹈的最大特色。
為了更加形象的展示皮影舞,在節奏上要與其他舞蹈有所不同。停頓型的節奏較多,我們知道皮影戲是用皮影來代替人物角色演出的戲曲形式,那么在舞蹈中我們也要像皮影人物一班,突出停頓的節奏感使他更加的形象生動,節奏時快時慢時而戛然而止。
頭部:皮影舞的頭部造型形象有兩種,一種為夾板另外一種為頭飾。夾板是制作兩塊皮影人物形象頭部的圖案,兩塊分別夾在演員頭部兩側,在頭部動作前伸或后梗下更加形象的表現了皮影戲中的人物舞姿形象,但也存在不足,如只能側身演出,轉身或正面時夾板的形象卻不是那么的美觀,另外則是夾板較重如何固定是新的一些問題。皮影戲中人物的頭飾是非常漂亮的,演出時頭飾要達到三層高并要有鏤空感,前后要有發髻,色彩多以金色裝飾為主。
服飾:皮影舞的上衣大多為裹身緊臂為主,高領口,多層云肩花邊順著身體的右側盤下,花邊打底金絲線纏身給人一種很華麗的視覺感,袖子為緊大臂松小臂,袖口呈倒三角形,更加突出皮影人物的形象,褲子以喇叭褲為主祥云圖案在褲子底邊作為裝飾,膝蓋處要有一圈花邊使褲腿的倒三角更加明了。
鞋子:彩色平底鞋,在鞋子的頭部微微翹起,云紋圖案在鞋子的兩側,鞋口用黑布包邊,金絲線繪制出各種圖案。
皮影舞蹈的隊形與其他舞蹈隊形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其他舞蹈的隊形調度很復雜,但皮影舞根據皮影戲編創而來,皮影戲在亮子前演出,所有人物角色都是站一橫排的,因此在舞蹈中去更好更形象的展示皮影舞也多以一橫或一豎排為主。
皮影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包含了唱腔、美術、服飾、雕刻等多門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文化的沖擊,傳統的皮影戲已經越來越不被人們所重視,只有通過新藝術的在加工才能要人們的視線從新回到傳統藝術身上,才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愿皮影舞蹈的在創造和發展能使皮影戲藝術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