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源
(西南大學,重慶 400700)
理查·施特勞斯自幼接受到古典主義音樂的思想與風格,青少年時期施特勞斯的作品風格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氣息,后期他的音樂觀念逐漸地改變,慢慢地向瓦格納靠攏,逐漸地成為了瓦格納的繼承與發展者,成為浪漫主義晚期最重要的大師之一。
施特勞斯認為交響曲是一種垂死的音樂形式,它已經變得不過是一堆任意的、隨機的模式了,他相信藝術家的職業就是“為每一種新的主題創造新的形式”①而交響詩就是一個最合適的體裁去代替交響曲這種垂死的藝術形式。實際上他在《麥克白》這部他所謂“走向全新道路”的交響詩中就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只可惜這部交響詩作品并沒有獲得作曲家預想中的成功。不過《麥克白》還是標志著施特勞斯走向了新的交響音樂方向——音詩。
施特勞斯真正形成成熟的獨立風格與成功的作品是音詩《唐璜》。這一部描繪男女關系、純粹世俗作品的主題是那樣的引人注目,光輝燦爛的配器、無與倫比的復調織體、鮮明而且具有召喚性的旋律、穩健的音樂步調都使得這部作品轟動一時,也確立了施特勞斯一流作曲家的地位。
施特勞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音詩創作潮的收官作《死亡與凈化》是他最為深刻的作品之一,采用了繪畫風格的手法(不規則節奏的多聲部織體結構,來表現靈魂離開身體時的心跳),而且具有形而上學的特點。自然地,這部作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事先表示懷疑的漢斯利克都不得不承認這部作品的手法十分出色,這時施特勞斯也取得了當時最杰出交響詩作曲家的聲望。在這個時期,叔本華對于施特勞斯的影響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叔本華認為音樂時高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非具象的“自在之物”。如果說繪畫和文學史表現了現象的東西,那么音樂就表現了本體,表現了意志本身。②《死亡與凈化》是施特勞斯跟隨叔本華思想轉向尼采思想前最后一部交響詩。
在《死亡與凈化》上演時,施特勞斯就在創作他的第一部歌劇《貢特拉姆》了。在創作期間(1892-1893),施特勞斯得了嚴重的胸膜炎,但是他利用他養病的期間研讀了大量的哲學與美學,進行了一系列深度地思考,在這段時間他甚至慢慢改變了自己的哲學觀念。③這部歌劇雖然當時的演出遭到了慘痛的失敗,甚至可以說是施特勞斯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但是最值得關注的點是,在這部作品中,施特勞斯已經悄悄的遠離了形而上學,遠離了叔本華,遠離了瓦格納(當然瓦格納技術性的音樂風格與技法還是繼續傳承和延續著)。
在《貢特拉姆》的失利后,施特勞斯想創作一部輕歌劇《蠢人堆里的梯爾》來嘲諷狹隘庸俗的思想,但是劇本草稿都沒有完成④,后來施特勞斯把它改成了他熟悉的體裁——音詩《梯爾的惡作劇》,并開啟了施特勞斯第二個交響詩集中創作時間段。《梯爾的惡作劇》回到了《唐璜》一般的詼諧風格,但是嘲諷程度更甚,甚至有一些“過分”。這時施特勞斯似乎已經放棄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他在尼采的思想中感受到了美與生命的力量,并開始轉向尼采由自我批評甚至自我懷疑、調整的樂觀主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施特勞斯的下一部音詩作品,樂曲名直接就引用了尼采的著作;副標題也是很直接地“自幼地依照尼采精神”,這時他與瓦格納以及叔本華真的可謂是背道而馳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演于1896,施特勞斯本人親自指揮并收獲了巨大的成功。這時他整體對于大型樂隊寫作的掌控能力可謂是爐火純青,他本人也說過“只有真正通過意義深長的復調,才能到達樂隊音響奇跡的頂峰”⑤,而這部作品中無以倫比的多聲部安排以及變化莫測的和聲進行把他自己的觀點展示地淋漓盡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頭燦爛的號角聲主題可謂是施特勞斯最出名的樂段了,這還要多虧了商品化的流行文化產物《2001太空漫游》。
于1898年首演的反騎士精神作品《堂吉訶德》展示出了施特勞斯創作能力的新高度:他可以用天馬行空的樂器組合與并置來創造具體的聲音形象,但是這也使得他這部作品所收獲到的評價更為復雜。人們認為他的音樂表現出了技術工業與更高精神追求之間不斷增長的美學矛盾⑥(作為作曲技法技術工匠的施特勞斯與作為藝術家的施特勞斯)。
音詩《英雄的生涯》作為《堂吉訶德》后緊接著地一部作品,于1898年創作完成,1899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是徹頭徹尾的一部英雄性作品,也是施特勞斯爭議最大的作品。這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分為六個部分:英雄主題、英雄的敵人、英雄的伴侶、英雄的戰斗、英雄的成果(引用自己之前的作品也導致最了巨大的爭議)、英雄隱退。這部作品受到了巨大的爭議是因為的表面上的因素被過分強調了,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是施特勞斯藝術自我中心主義通過描繪英雄自畫像的公然展現。⑦但是深入研究這部交響詩作品,就會發現它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與意義。在音樂本身技術手段的方面,也體現出了作曲家嫻熟的技巧。這部十九世紀末作品體現了這時作曲家處于的巔峰創造力時期,也標志了施特勞斯19世紀交響詩創作的終結。
理查德施特勞斯作為浪漫主義晚期最著名的作曲家,就像樂劇于瓦格納,交響詩(音詩)一直是施特勞斯最為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類型,本文把施特勞斯在十九世紀末的交響詩作品以一個時間線性的結構進行基本的陳述,大致上介紹說明了施特勞斯十九世紀最后二十年交響詩的創作。
注釋:
① 布萊恩?吉連.理查德施特勞斯傳[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② 叔本華 著,劉大悲 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哈爾濱出版社,2015.
③ 同①
④ 同①
⑤ 柏遼茲,理查德·施特勞斯.配器法(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⑥ 同①
⑦ 王旭青.理查德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