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貞誼 中國壽山石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市場迅速升溫。印章憑借其歷史、鑒賞、投資等多方面優勢,也漸漸受到了收藏者的青睞。由于印章屬于冷門雜項,學問相對艱澀,印章作品良莠不齊,這給收藏帶來了不少的困惑。筆者結合自身的印章制作經驗及收藏心得,從以下六個維度展開論述,以供業內外人士參考。
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印章材質是有差別的。遠自古時的銅金銀玉,近到明清始用的葉臘石種,乃至近年來進口的老撾石,皆可作為印章的載體[1]。時過境遷,最初用以象征權勢地位的印材,其實用性日益式微,審美價值逐漸凸顯,導致評價標準發生了改變。但無論如何,印材品相都應該列為考量的首要因素。不少收藏者認為,印章越古舊越值錢,因而忽視了印材的完整度,這是有失偏頗的。
許多古印章至今仍是個謎團,不管是文字辨識還是史料考證,想要對其進行全方位破解都相當困難。基于此,古印收藏者顯得頗有“學問”,他們長年累月地研究印學,考證古印,醉心于“殘缺美”古璽印,在枯燥中尋找樂趣。相反,部分收藏者將視線移到了各大拍賣會所。從官方到民間,從現實生活到網絡平臺,他們廣開渠道,在交流與實踐中收到了品相端莊、質地純正的印章,也玩出了名堂。這兩種玩法都是可嘉的。
現代的制贗手段十分高明,“做舊如舊,仿古勝古”,材料仿造十分“逼真”。以壽山石為例,由于礦區整頓,作坊嚴管,市面上流通的原材料日趨緊張,于是出現了山東萊石、遼寧綠泥石、廣東夾板石等其他石種冒充壽山石的現象。不少投機商通過人工造假(如染色、黏合、注膠)制出的“仿品”與質地通透、澤艷晶瑩的正宗壽山石“真品”如出一轍。除了冒充、造假以外,有些對于壽山石的原料加工還不夠到位,如切割壽山汶洋石,片面追求單體印章的重量,保留了大塊“硬傷”,導致印材形體不夠端正、大氣。因此,上好的印材應該是正宗“真料”與完整“正相”的統一體。
紐雕也叫雕紐,是印紐雕刻的簡稱。印紐是印章頂部所雕刻的裝飾物,最初的功用是佩綬,方便攜帶,是封建社會等級的象征。秦漢時期對印紐形制有著嚴格的規定,收藏這一時期的印紐,重點在于審視人物紐是否渾樸,器物紐是否厚重,動物紐是否靈動。到了明清,由于石章的大量介入,加之文人雅士的積極參與,紐雕藝術沖破了以往朝代的樊籠,開始走向了獨立創作,出現了周尚均、楊玉璇等紐雕大師。他們在創作中繼承了螭虎龍鳳的傳統題材,又融入了青銅器鼎的經典紋樣,更從生活中提煉了花鳥蟲魚等鮮活形象,所雕的印紐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不同時代的印紐,其審美角度和品鑒價值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在關注傳統“古趣”的同時,也要兼顧原創的“新意”。
紐雕藝術今昔迥別。如果收藏當代紐雕,應主要考察紐雕者的相石能力是否獨到,俏色處理是否微妙,紐飾的現代感是否強烈。好的紐雕者在工藝上經常借鑒玉雕手法,遵循雕塑創作的基本原則,注重印紐部分與其他部位的比例,紐態鮮明而不突兀,線條流暢而不浮滑。“紐”業有專攻,不管是建筑紐(如塔、瓦、橋)、山水紐、花鳥紐、人物紐,還是動物紐(如生肖、四靈),只要是作者潛心創作的,都有收藏的意義,好的紐雕本身就是縮微版的雕塑。
隨著數控技術的發展和3D打印技術的成熟,以批量生產為主的機雕模型印紐流入了各大古玩市場,給收藏者帶來了新的考驗。面對魚目混珠的亂象,我們應該提高警惕,畢竟“百個獅頭一個樣”,實在乏味。因為對于中式的審美觀念而言,印紐的形象與個性是同等重要的。
“篆刻”就是在印章底部鐫刻文字(或圖案),其因多用篆體鐫刻而得名。廣義上的篆體包括甲骨文、金銘文、石鼓文、磚文、小篆、鳥蟲篆等。篆刻歷經秦漢、明清兩座高峰,它們的工藝受印材的制約,制作方法或鑄澆,或鑿壓,或刻畫。如金屬(銅、金、銀等)多為刻鑄,玉、石、木、角多為琢刻。不同“刻法”呈現出了不同面貌,產生了不同的審美傾向,或古樸雄健,或蒼勁光潔,或婉約清秀,但都要講究“金石味”,講究刀法、字法、章法的統一。
對于篆刻作品的欣賞,不單單是要看印面凹凸的整體感,還要看印泥鈐蓋在宣紙上的效果。鈐蓋篆刻要用上等的印泥(如漳州八寶印泥、杭州西泠印泥、常州龍泉印泥)和精良的宣紙(如安徽宣紙、福建連史紙),以便更好地品玩立體實物與平面印稿。印面或刻或留,因人而異。良材佳紐,如果再配上名家篆刻,那真是錦上添花了。
印文是印面刊刻的文字內容。印章按印文內容的不同,分為姓名章和閑章兩大類。姓名章的收藏價值不大,除非遇到與自己的姓氏、名字相同,篆工又相當不錯的姓名章,便可適當囊入。對于多數收藏者而言,其關注點應該是閑章。所謂“閑章”,是指姓名章以外的各種印章,包括齋館印、吉語印、閑文印、圖形印等。其所刻的內容有籍貫住所、干支年號、經典詩詞、勵志名言、肖形肖像等,功用是傳達志向、抒發閑情,非常適宜賞玩。
賞玩閑章以“文辭雋美、意境幽遠、哲理深刻”為準則。方寸之間能容納的字數畢竟有限,藏得一方篆刻精湛的成品閑章并不困難,只是價格問題。但是,如果閑章印文與收藏者的志趣相同,那真是“合意”之作了。現在不少的藏家直接請篆刻家進行創作,他們命題內容,指定風格,但效果未必都能難達到篆刻家平時的“水準”。因此,印文內容的“合與沖”“雅與俗”也是評價印章藝術的一項重要指標,收藏者不可不重視。
邊款是指刻于印邊的題記、詩詞、造像、圖畫,或陰刻或陽刻的文圖,也稱印款、側款,是篆刻、紐雕的有效延伸。邊款通過以刀代筆的形式來簽署版權,標注年份,傳達意圖,堪稱“袖珍型碑刻”。綜觀歷代的經典石章印款,有兩點值得收藏者學習和借鑒:
一是刀法上的嫻熟。明清以后,因石質印材的使用,促成了流派篆刻的興盛。多數篆刻家本身也是書畫家,他們在刻制邊款時能靈活地運用甲骨文、陶文、磚銘、碑刻,取道書藝,使邊款從原來附屬的地位提升到了獨立的藝術層面,極大地發揮了邊款的藝術價值。其所刻制的邊款流露出了某種“書卷氣”,如文彭的楷書邊款流暢優美,鄧石如的草書邊款奇特放縱,黃易的隸書邊款規矩端莊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邊款體現了作者的書法功底。
二是字數上的控制。我們應根據印材的形狀大小、創作感言等需求來優化詞句長短,提升內涵,營造詩境。對于一些極品印材(如田黃石、雞血石),如果刻款還一味地“詩興勃發、長書特書”,那么印款所留下的刀痕將覆蓋印章的三四個側面,極有可能破壞材質自身的美感,有礙賞鑒。
與邊款相通的是薄意。薄意是指在印章側面雕飾的山水花鳥、樓臺亭閣、佛仙道上等圖樣。其是從浮雕技法中衍生而來的,比淺浮雕還要“淺薄”,又富有“畫意”,故得名。薄意創作要遵循“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的基本原則,講究畫面的空靈或飽滿,實現邊款與薄意的兼容,達到“心開一境技不薄,清新雋永意無窮”的高古之境[2]。
近年來,邊款與薄意越來越受到印章收藏者的重視,也引起了印章創作者的強化訓練。畢竟,它們是印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上海、廣州等城市還出現了以拓制邊款及薄意(多用連史紙拓制)為內容的職業。因拓制者多為女性,被雅稱“拓娘”。她們拓技嫻熟、墨色到位,拓制出來的圖文宛如迷你版的書畫條屏,真可清賞。
盛世興雅玩,藝展如潮涌。受眾相對狹小的印章藝術展覽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印章展覽主要依托于書畫展,也有獨立呈現(如印石展、篆刻展、印紐展等專題展覽)。這些展覽如果涉及了印章實物,舉辦方通常會配置底座,以保護印面不受磨損,同時增強作品的體量感。
尚未篆刻的印章多以立式展出,配置底座時主要根據印材大小、印石色彩、印紐題材等情況而定,同時要考慮底座是否有利于印章擺放的穩固與安全、是否有利于印作主題的點明和氣氛的烘托、是否有助于印章更好地融入展廳環境等。
對已經篆刻的印章,如果將其豎立擺放在不透明的底座上,就掩蓋了印面篆刻;倘若橫放,則又有礙印章的“站立美”,更影響了印頂紐雕的賞玩。為了解決這些弊端,現在的展覽公司研產出了“匚”形或“Z”形的透明底座(亞克力材料)。并在“匚”形或“Z”形內部安放了(斜靠)一面鏡子,以生成印面鏡像,達到觀賞“印紐、篆刻”兩不誤。只是,這種底座缺乏“古香古色”的雅韻。
限于篇幅與學識,筆者論述了以上幾點拙見。倘若在收藏實踐中能有效地融合這些維度,切實體悟其印學價值與藝術價值,那么對其鑒賞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當然,除了這六個維度以外,印章在書畫鈐記、日常保養等方面的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