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軒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寫意風格在創作表現的過程中,相較寫實而言,更加側重的是突出畫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景象所融合而產生的一種似有似無的新的景象。這種創造會突出體現在油畫表現中,中國文化精神和審美趣味的融入,使油畫變成一種客觀的表現手法,而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藝術理想的體現則是純粹的中國寫意思想。而白羽平先生在描繪的主要物象、描繪的表現手法以及作品的風格特點方面,更多的是以一種中國特有的人文情懷進行藝術創造,訴說他所創造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完全符合中國寫意美術的思想內涵,是中國寫意美學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
艾布拉姆斯認為“一件藝術本質上是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創造,是詩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因此,是詩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這便是畫家作為藝術的創造者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寫意主要是指藝術家通過藝術形式表現思想感情和對社會、生活、藝術的感悟,體現精神情懷。而從中國的傳統詩歌創作的角度來看,寫意就是比、興,是觸物生情、借物以起興。而對中國油畫在實踐層面上而言,其實它早就超越了通俗而言的風格流派的范圍,變化成了一種集思維模式、變現手法、審美方向以及藝術精神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意義。
尚輝先生曾言:“油畫的中國寫意性追求首先應當是以書卷氣的文靜、儒雅和內斂為其審美品格的總攬,這意味著那些完全著眼于形色的視覺沖擊而缺乏文化內涵與心性修養的畫作被排除在寫意性之外。”白羽平先生的畫作中所展示的便是如此,雖然畫面的景象寫實可信,并且造型也十分嚴謹,空間效果也基本符合客觀規律,但是作為觀者,我們依然可以從畫面中的色彩運用和形體構造中看到明顯的寫意特征,極其明顯地體現出鮮明的感情色彩因素以及寫意的審美取向,充斥著滿滿的中國藝術精神和相應的文化價值。
在白羽平的作品中,風景畫作為其營造個人藝術世界的主要媒介,更多地在體現白羽平藝術中的寫意風格。在風景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深厚、空曠、寧靜和空寒。在于晉西北的故鄉右玉及陜西佳縣、靖邊所描繪的大量的寫生作品中,深深的崖谷、黝黑的山林、蕭瑟的曠野、阡陌縱橫的田地構成、高低錯落的山丘高地,無不傳達出中國傳統繪畫意境中蕭疏簡淡的空寒特征,而其間所散發的祥和、清新的田園情懷,在他的筆下滲透出與這般景致的生存聯系和詩意的依戀。作品內容極具張力,并有雄強、奇絕的魅力。將中國傳統風骨以暢神釋懷,靈動逸氣地進行體現。展現中國傳統美中的中和、充實、正氣、內涵、雄渾和飄逸。
白羽平的油畫作品滿含光線的質感與生命的呼吸。干脆、犀利,甚至帶有狠勁的筆觸產生的圖像邏輯既具象又抽象,既承載東方情境與美學精神,又具有個人風格,實現具象性描繪與精神性表述完美統一,激發出無限的視覺張力。并且,在任性地體現其繪畫藝術的主觀性時,他的情感、理想、信念以及追求,以非常巧妙、恰當的形式被自然流暢地表達在畫面上。通過寫意性處理的一棵樹、一條路、草房大廈、高山大海,一個點或一個面,都能輕易準確地找出能觸動人心弦的共同點,使人產生共振,扣人心弦。
北宋畫家郭熙在其山水畫論《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倍竭h,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在白羽平的畫作中,隨處可見信手拈來的“平遠法”的處理方式。例如,他在陜西佳縣、靖邊的大幅風景寫生中,采用了俯瞰的視角,以縱、深、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延伸畫面邊界,經過整合、取舍、重組,在他思接千載的豪情審美能動作用下,立馬化平淡與平凡之景為雄強、奇崛,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高度寫實技巧和畫面駕馭能力。
而對線條和造型而言,他從來都是不啻規矩,熟稔于心,信手拈來。特別是色彩,對于任何畫面、任何復雜的光影,白羽平總能找到非常合適的色塊與過渡,舒服、恰當地表現出來。他的油畫既來源于生活,又精于生活、超越生活。他對色彩的把控游刃有余,讓許多人感慨他對色彩的認知和得心應手的表現能力。
白羽平先生的作品風格特點既承載東方情境與美學精神,又具有個人風格,干脆、犀利,甚至帶有狠勁的筆觸產生的圖像邏輯既具象又抽象,實現具象性描繪與精神性表述完美統一,激發出無限的視覺張力,為中國油畫藝術在傳統精神與西方繪畫的融合上尋找到突破點和結合點,使具象繪畫有了進入前衛藝術的可能性,在當下文化語境中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