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華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也不再僅停留在使用功能上,在追求美感的同時,也逐漸開始重視設計所承載的歷史、烘托的環境氛圍和營造的意境。環境藝術設計通過藝術的設計手法,對空間界面進行藝術處理,使整個環境滿足人們的功能和情感的需求。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情感表達形式是指設計師在進行有意識的空間設計與塑造過程中,通過造型、色彩、材質等各方面傳達的設計思想,來體現情感的一種設計形式。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的表達方式是一種以表達空間為意圖的形式語言,設計作品是設計師對其中特定情感、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回應。這種回應便是設計師超脫個人情感,將抽象的意志轉化為具象的表達向我們傳達的一系列情感。
色彩在視覺上是環境藝術設計中最具表現力的要素之一,從視覺效果上看要強于造型,是設計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設計師通過色彩的對比、色彩面積的大小以及色彩的象征性來傳達設計思想,傳遞和喚醒情感。色彩的對比可以很好地抓住人的眼球,引起人們的注意,喚起人心底里最童真的一面。例如,幼兒園中紅藍兩色的對比,使整個空間呈現出率性、直接的感受。用色相同,色相面積分布不同的作品也會向體驗者傳達不同的感受。在室內設計中,設計師經常采用這樣的手法,在一片寂靜的白色背景墻上局部采用活潑的紅黃藍來點綴整個空間,從而打破原來的單調、沉悶,使整個空間變得很活潑、和諧。色彩的象征性,指的是對一種顏色做出的聯想和象征,如提到紅色馬上會聯想到中國紅,這其中滲透著民族情感,有著熱烈的情感色彩。藍色是大海的顏色,這種顏色應用在室內設計中,人們馬上就會想到地中海風格,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表達了一種自然、清雅舒適的感覺。
造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表現方式大致可劃分為直面和曲面。直面的造型大多給人一種直接、簡單、明快的感受,室內設計中多運用此表達方式,在保證最大化利用空間的同時,營造一種干凈、整潔、理性的空間氛圍,特別是一些傳統意義上的辦公空間。在一些藝術沙龍中多采用曲線的造型,表達一種放松、流暢的感覺,江南園林中拙政園為達到一種曲徑通幽,移步異景的效果,也多采用這種手法,使整個空間具有流動性,在增加游園路徑的同時,渲染一種放松、靜謐的氛圍。這種用曲面來劃分整個空間的設計手法也充分表現出了江南人傳統的思想和委婉、內秀的性格特征。
材料的運用在環境設計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視。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肌理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沖擊,相應的視覺上的沖擊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就地取材和外用材料對設計來說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于有特殊意義和表現地域文化的設計來說,就地取材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位于西藏的娘歐碼頭的設計,建筑用的石材、木材全部取自當地,整個設計很好地融入當地環境,所以這座建筑很好地被當地人接受[1]。設計作品中的情感可以被人感知和接受,是設計最大的意義。在現代的很多設計中,為了達到某種效果,而不得不從其他地方借用一些材料,如貝聿銘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中淡黃色的石灰石材料就取自法國巴黎,整個環境呈現一種非常自然、樸實的效果。當地材料與外地材料相結合,完整地表達了其設計思想。
觸覺感知可謂環境設計與人最直接感受的一個方面。接觸一個事物,感受與之同時伴隨著產生。皮質沙發、布藝沙發和實木家具帶來的觸感完全不同,根據材料的不同觸感可以劃分為光滑觸感和粗糙觸感。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光滑觸感的材料有很多,光滑的大理石臺面、陶瓷磚、玻璃隔墻、皮質沙發、公園廣場的金屬雕塑等,幾乎觸手可及。這種光滑觸感的材質既可以傳達出一種安全感,又都有一定的光澤度,讓自身在環境設計中大放光彩。為了豐富整個設計空間和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粗糙觸感材質也必不可少,紡織品在室內設計的應用較為廣泛,布藝的沙發和窗簾、仿古文化墻、素水泥和花崗巖材料在環境設計中也隨處可見。紡織品可以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素水泥、花崗巖等這些粗糙質感的材料可以引起人的思考,表達人的生活態度和情懷。隨著現代設計要回歸自然的思想,不經加工的木材,自然的肌理,這些粗糙、真實的材料與自然相配就是人們要的自在。
通過嗅覺我們也能感知設計中的情感,如景觀設計中設計師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那些或濃烈、或清新的味道,直接表現了設計中的情感。
空間劃分可謂環境藝術設計中最藝術的一部分,它是一件設計作品得以表現的基礎。有了空間劃分,才有了左右前后,才能讓體驗者以自己為中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根據具體的環境,我們將空間劃分為有秩序的空間和無秩序的空間。有秩序的空間大多是整齊劃一的、有序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有序的空間運用在一些特定的場所,明確性地指向或服務某種功能需求,有明確的目的性。無秩序的空間更具有包容性,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回歸人最本質的情感,因而這樣的空間更有藝術性,其表達了一種放松、自由自在的情感,也讓在這樣無秩序的空間里的人享受著去思考,去激發想法。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人文,可以回歸到“人”和“土”兩個字,這是設計的真正意義所在。提到設計,緊跟的詞必定是“以人為本”,設計的起因一定是因為人的需求,所以設計要滿足人的需求。現在的設計可謂被“文化”兩字沖昏了頭,好像一件設計作品不沾“文化”這兩個字,就會很丟份兒。實際上,中國這些本土文化是扎根在土里的,最土的東西才是最洋氣的。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鄉土情結,而這些“土”的東西,不能隨意地給予對錯的評判。上海老城區建筑外面有很多自發加建的“盒子”,北京胡同里也有很多在自家院子里自發加建小廚房。城市有機更新時大多會把這些自發加建的東西一概抹去,因為這些加建的部分被評判是錯的。這種從本土汲取的土氣被現代的冰冷鋼筋混凝土困住了,不曾想這恰恰是最真實和普世的建造觀念,是設計中最自然、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人情味是設計師超脫個人情感,站在“土”里,向人們傳達的一種善德。
現如今,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中寄予的情感也有了超脫普遍的認識,而情感表達的形式也大都有了象征性,這種情感的外擴,會超過設計作品的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是環境藝術設計中情感表達所要追求的,其并不簡簡單單把環境藝術設計中情感表達看作把情感意念通過具體的藝術手法表現為可見的形象,傳達某種情感狀態,而是認識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傳達的情感可以驅動體驗者,感動體驗者,情感表達設計其實就是對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