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靜 南昌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目前,全世界應對地震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震前預測、震時自救和震后救援。就現在的技術水平而言,預測地震我們還差得很遠,所以震時自救和震后救援顯得尤為重要。地震應急救災產品是保證地震救援工作及人員自救工作完成的基礎。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防災意識、救災工具等比較落后。在國內,地震應急救災產品一方面是從日本、歐美等國家進口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的救災類產品設計,多數是效仿或改良現有國外產品。因此,設計出一款既符合我國現狀的地震救援產品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有救死扶傷的意義。地震到來時,身處危難的人們如果未能及時逃脫被困住的環境,不幸被房屋建筑的墻體等重物壓住身體時,若研究出一款利于求救融合自救又能保存被困者體力,并且配備救援人員使用的產品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設計要直觀明了地表現產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產品的造型與功能密切相關,準確的形體可以使產品發揮最大的功能。由于救援箱體內產品的種類較多,每個產品的造型都不盡相同,特別是在地震后復雜的環境中,人們沒有時間去研究產品使用說明書,一個簡單易懂的造型設計會節約寶貴時間,提高救生效率。所以,要在設計追求簡潔表現的同時達到功能與造型的完美統一。在材料上,盡量使用柔性的材質作為產品與人體交互的表面,這樣能夠提高生存設計的功能效力,減輕災民的痛苦。
在震后的惡劣環境中,地震自救箱產品的結構、尺寸、比例、尺度要符合人體操作的最佳尺寸與角度,從而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例如,專用手套、多功能剪刀、防雨保溫雨衣等,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里,省力高效地完成各種工作。同時,形態的選擇要充分考慮使用的安全性,在操作部位盡量不用直角與尖角,使用符合人體尺寸的曲線與圓角,減少在復雜環境中的二次傷害。
倫理性需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兩個方面,生理需求是人類基本的需求,人們對地震自救箱的生理需求表現在自救與互救功能的實現上。心理需求包括人在地震情況下的精神、情緒及感知的需求。地震來臨時人們的心理受到極大的打擊,此時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設計不僅能幫助人們逃生,還會給人帶來溫暖和力量。地震自救箱產品可以通過對形態、色彩和材質的設計來實現其心理功能,形態設計上要盡量選擇人們熟悉的造型,給人以親切感和安全感。色彩上多用柔和的調和色調,可以有效地穩定情緒,舒緩緊張的神經。
這根直徑僅有5cm的防水管是日本著名設計工作室nendo為SUGITA ACE公司獻上的誠意之作,解決了市面上的急救包趨同過時、攜帶不便,以及難以應付多變的緊急狀況等問題。人們在遇到地震或其他災難時最基本的需求包括一個能呼救的口哨、一臺可以了解外界情況的收音機、一件能盡量保證免受雨水淋濕的雨衣、一盞燈、飲用水以及一個用來放個人必備應急品的小容器。盡管看上去容量非常有限,但內部的諸多巧妙設計容納了上訴所有東西,并且體積小、形狀規整,不會占用太多的避難空間,比傳統的急救包、應急包更便捷。
設計師Steven Corraliza帶來名為“Potencia First Aid”的急救包的概念設計,用一款急救包來實現備用電源和急救箱兩種功能,內置的充電電池能夠支持筆記本電腦等設備使用,內部空間可以裝藥之類的,旁邊還有一排插頭,意外發生時人們主要的需求都考慮到了。作為一款災難來臨時的急救設備,Potencia First Aid除了有急救和充電功能,其本身也有專為抗災設計的亮點,如底部設置了自發光的裝置,使用者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它,而應急包也采用了極為堅固的材料來制造,足夠抵抗強大的沖擊。
自然災害帶來的傷害是慘痛的,經過災難可以喚起人們更為強烈的求生意識與更有價值的創造。救生設計應該有意識地去滿足人性的需求,去關心人類自身。地震自救箱作為救援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貼近人性,著眼于安全的生存、生活與生產環境,提倡人文關懷,是博大之愛的體現。對地震自救箱進行系統化、人性化設計具有實際現實意義,社會需要更多的具有人文關懷的救生設計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