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濤 周彥輝 青島理工大學
莒縣過門箋作為莒地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具有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的藝術特色,莒縣過門箋手工藝人經過歷代傳承,不僅保留了莒縣過門箋傳統的精妙手藝、雕刻方法,而且將一代代莒縣過門箋手工藝人的藝術精髓、齊魯文化及莒地地方特色融入其中。因此,莒縣過門箋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剪紙藝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本文重點對其傳承現狀、藝術特征、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考察和分析,進而領悟這門地方性特色民間傳統藝術的獨特價值,體會優秀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創新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居住環境的日益更新,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承和工藝文脈正面臨流失和斷層的嚴峻危機,對民間傳統藝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眾多因素使貼“過門箋”的傳統在慢慢淡化,機械加工和印刷術的低成本運作嚴重制約了這門傳統手工藝術的發展,加之傳承者少、推廣難等問題,如今莒縣過門箋民間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窘境。
近年來,莒縣過門箋不僅可以將剪紙、雕刻、國畫等技藝融為一體,對剪紙的顏色到造型做了一系列探索,將傳統造型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還在制作的過程中注意將字體統一成隸書,增加了過門箋的美感。
在眾多的節日中,莒地人民只在春節、喜慶節日、禮儀祭奠時用過門箋裝飾門楣。莒地人從古時對過門箋的懸掛就有一定的講究,每門所掛皆為單數,大多為五張或三張,每張是一種顏色。五色是指大紅、粉紅、黃、綠和紫,其掛貼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子(紫)登科,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期也把藍色加上,一套六色(取“六六大順”之意)。莒縣過門箋的寓意十分豐富,與當地人的生活十分貼近,既有 “福祿壽喜”“年年有余”“豐衣足食”等傳統題材,也有“五谷豐登”“福壽雙全”等,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造型手法上,過門箋的尺寸式樣繁多,一般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上有表達主題的主紋樣;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鏤空部分的上、左、右部分有邊框,起到保護鏤空部分的作用;底部有穗子,這是過門箋區別于其他剪紙造型的重要元素。在色彩運用上,以鮮艷、明快為特征,多以純度較高的色彩為主,制成熱烈喜慶的單色過門箋,其意義在于對人的情緒和情感產生刺激,傳遞熱情的生活狀態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2003年,剪紙被列為全國首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搶救和保護項目之一。自2014年至今,為傳承和保護莒縣過門箋,利用其造型藝術特色,當地進行了深度的研究開發,把莒地的《毋忘在莒》《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天下第一銀杏樹》等文化進行重點分析和梳理,設計開發以莒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紀念品。
民間傳統工藝無論是在技藝上還是推廣模式上,都需要引入互聯網思維,拉近民間傳統工藝與大眾百姓之間的距離,催生民間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動力,切實讓民間工藝與時俱進,進一步提升莒縣過門箋自身的競爭力、吸引力,變革莒縣過門箋的宣傳、推廣、營銷等模式。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不斷拓展莒縣過門箋手工藝術,豐富莒縣過門箋藝術的形式,使我們的民族傳統技藝在發展中不斷改進,在改進中得到繼承。
莒縣過門箋傳統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既繼承了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重要信息。在城鎮化發展迅猛的今天,莒縣過門箋也面臨著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嚴峻狀況。作為一名深受莒文化熏陶的學子,筆者希望能為莒縣過門箋傳統技藝的發展與傳承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