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從單一項目的保護走上了全國整體和系統的保護階段。在校園這一載體的幫助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為其繼承和發展尋求了堅實的長效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育相結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婁底市各地區積極開展進校園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制作宣傳海報、繪制相關板報;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承者在校園內展示和表演技能傳遞;面對面教授,聘請有代表性的、具有較高聲譽和精湛專業技能的繼承人;結合當地教育現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校本課程等。從以上多措施入手綜合展現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的藝術性和教育性。
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在國際范圍內起步是比較晚的,而且大部分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認知盲區,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途徑知曉的更是寥寥無幾。在應試教育的指導下,僅針對婁底,大多數學校沒有將非遺傳統文化知識列入本校教務教學列表內,所以無法達到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目的。
目前,非遺進校園活動并沒有覆蓋所有的學校,并非所有與非遺有關聯的項目都可以引進校園,這就體現出活動的不均質性。通過與石狗村骨牌燈傳承人尹海霞的交流,筆者發現學校活動只在當地小學舉行,每年1~2次。除此之外,完整的儺獅舞是由面具制作、故事編排表演和樂器演奏而成的,但現在儺獅舞進到校園里的僅局限于舞獅步伐和技術技巧傳承,所以大部分項目無法順利融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中。
非遺進校園的大部分活動僅限于非遺淺層的內涵了解和操練表演的宣傳水平,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明確的活動,缺乏工作計劃和機制,是不完整的、沒有活力的。在時間安排上,大部分的課余時間或者勞技課被用來讓學生了解非遺和掌握非遺操練技能,并未形成長期的工作機制。
目前,相關部門開展和規范校園活動保護和發展非遺的方法尚不多見,這直接導致了該組織和其他相關單位缺乏相應的依據和規范,從而使非遺進校園活動無法順利實施。此外,活動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目前還沒有設立非遺專項資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文化教育主管部門應借助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加強對校園活動的宣傳,尤其是對活動目的和意義的解讀。作為活動載體,學校還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廣播電臺、宣傳欄等宣傳媒介,推廣非遺相關知識。
學校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有針對性地編寫一些相關的教材書籍供學生學習使用。此外,還應發揮地方特色,根據地方特色建立長效教育機制。將非遺項目中的傳統音樂、傳統手工藝、傳統舞蹈和傳統體育分別引入音樂、舞蹈、體育和教育學課程,讓學生對非遺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工作是需要政府指導進行的。政府應積極發揮引導與支持的作用,要及時總結推廣工作的經驗,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持續、深入地滲透到校園活動中去。此外,還可設立相關資金,制定規范化的活動實施方案和評估方法,進一步激發學校的積極性。
鄉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沃土。婁底地區非遺進校園活動主要集中在婁底城區、漣源市、新化縣等縣市級學校,因此,更應重視農村學校和農村學生,進而有效體現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并且對提高農村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和藝術水平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的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保護與研究中值得繼續關注的重要課題。以婁底地區為例,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深入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校園中的作用與不足,提出實際解決方案與存在的原則問題,希望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