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梅 王 娜 遼寧科技大學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與推動之下,佛教開始向周邊國家傳播,中國也是其傳播國家之一。自兩漢時佛教傳入我國后,信奉佛教的信徒逐漸對所謂的神佛有了更系統化的認識,對其更加信服、敬畏,而玉石以其特有的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服務于宗教,不但為宗教意識的創造提供了藝術化的形象與意象,更為宗教實踐活動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物質條件與表達方式。人們相信玉可以通神,以此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漸漸地,天子貴胄、平民百姓都開始供奉玉佛,并且佩戴帶有佛教元素的玉雕作品作為護身符,所以可以說玉石雕刻因佛教的傳播而得到了發展和拓寬。佛教的廣泛傳播,美玉的普遍受寵,兩者的融合,使玉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訴說著不朽。
“花開見我,我見如來,花開見佛,佛照我心”這句話是筆者在一本書上看到的。花是指蓮花,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蓮花因為花瓣和果實同時出現,又因為出淤泥而不染而常為佛教所用。
“花開見佛”既然能解釋通了,那么“佛照我心”又如何解釋呢?
《佛學禪語八條佛曰》中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功靜體自然。”由這段話可以聯系到“守得花開,即見佛性”。有了佛性是指修心已經到了一定境界,像蓮一樣,不染淤泥,不惹塵埃。所以,《花開見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用到的元素就是佛陀頭像與蓮花,并賦予圣潔與高遠之意。
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修道時,菩提樹用樹葉為釋迦牟尼遮風擋雨,保護他專心悟道。所以,佛教認為在菩提樹下修煉可得證大道。六祖慧能大師寫過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據記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領悟正覺后,大梵天也來為他祝賀。寓意釋迦牟尼即將大道得證,佛性加持,佛在其心中。所以,在玉雕創新方面,筆者選用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陀的場景,來釋義“佛照我心”。
在選取原料方面,注重選取純色、較凈的料。例如,青玉、白玉、瑪瑙、珊瑚等因為本身的料性比較純潔,顏色不復雜,更利于體現佛教題材穩重莊嚴的氣質與內涵。同時,筆者在取料時注意臉部、手部等裸露的肌膚部分的玉質,料色沒有花色及綹裂的處理等問題。
這次的玉雕系列做的是兩個浮雕牌子,依據的是“花開見佛,佛照我心”這句佛語。
首先,《花開見佛》玉雕作品采用佛像、蓮花、水紋、火焰紋等元素,而且佛像與蓮花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佛陀低垂著眼眸看著左下充滿勃勃生機的蓮花,盛開的蓮花向著佛頭搖曳生姿,加以蓮花底下的水紋以增加作品的靈動性,又以火焰紋做作品的周邊裝飾,寓意涅槃重生,豐富了整體畫面。
其次,《佛照我心》玉雕作品采用的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得正覺的場景,挺拔的菩提樹下端坐著靜思的釋迦牟尼,菩提樹枝葉繁茂,遒勁環繞,枝干粗壯,釋迦牟尼在樹下緊閉雙眸,做冥想狀。作品的上方,筆者選用的是一個佛像的剪影,與下方的釋迦牟尼交相呼應,著重點在于表現禪性,寓意擁有它的人能夠恪守本心、不輕易為外物所動,又能使人寧神靜氣、變得穩重。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將不斷得到提升,玉雕師在不斷追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來體現玉器的內涵和審美價值。《花開見佛,佛照我心》玉雕系列更多的是希望時下的人們在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態,能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有一種出俗世而不被世俗所擾亂的心神,進而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