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瑩 張冰鑒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豐子愷先生是中國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他創作了許多以兒童為題材的漫畫,其作品造型簡約、畫風樸實、富有趣味,表達了他對童心的向往和回歸童心的思想。本文圍繞豐子愷先生的作品,梳理了其獨特的藝術教育思想,并思考了當代兒童藝術特點及教育觀。
豐子愷先生真誠、率直,喜歡跟孩子相處,兒童是他筆下的主角。他從兒童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兒童的發展需要,并表示:兒童是他心靈的“占據者”。他執著于“真”“善”“美”,崇尚童心所具有的愛的“赤子之心”。他認為,兒童看待世間萬物具有絕緣的態度,并且這種態度與藝術是一致的。關于藝術的創作,先生明確表示過自己的偏好:“不喜歡大規模、虛空的裝飾畫,而喜歡切身的日常生活的描寫,不喜歡龐大的、沉重的繪畫,而喜歡輕松的、淡泊的可親的描寫。”朱光潛稱其的畫“極家常”,由此可見,豐子愷先生的創作貼近日常生活,崇尚質樸、純真,做到了回歸大眾生活。豐子愷先生從兒童和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了許多啟示,他們的天真無邪、趣味盎然與成人現實的虛偽冷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由此得出了“童心”的內涵,啟迪著人們一同感悟童心的美學張力和藝術魅力。
明朝的李贄提出過“童心說”,即“夫童心者,真心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人性中最“真”的狀態,童心之所以為真,正是因為它是生命最初始的模樣,它來源于心靈與人性的真實面目。深受恩師李叔同的影響,豐子愷先生的禪心深厚,究其原因,還是源于他的童心。豐子愷先生在《關于兒童教育》一書中寫道,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由此可以發現,童心的美是追求兒童精神的趣味,以純粹絕緣的眼光看世間萬物的真“相”,其強調童心展現的藝術精神的自然之美。老子提出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復歸于嬰兒”等觀點,意在表達對童心的向往,因為童心是真善美的源泉。童心與赤子之心一樣,為傳統詩文藝術創作所推崇。童心是藝術形成的基礎,藝術是其對象化的體現。豐子愷先生通過繪畫來表現童心的美學張力,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童心的美。
豐子愷先生能長久地保持童心和藝術生命力,歸結于他的“童心”是“藝術心”的主張,童心是藝術真諦的回歸,它既有宗教超脫的情懷,又有立足于現實的真實,是一種將童心和自我人格結構的整合。先生曾說:“夢二寥寥數筆,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以此表達了對竹久夢二作品的喜愛,同時還激發了其對于藝術魅力的思考:“藝術家的字畫中,沒有可以獨立的一筆”。這意味著藝術是相互呼應的整體,相互依存,每一筆都恰到好處。豐子愷先生藝術的宗旨是“真”“善”“美”,“真”是藝術“美”的展現,“善”是藝術情感的態度,“美”是藝術精神的代表,有了“真、善”,才有“美”。豐子愷先生的“童心”不僅聚焦于童心的藝術魅力,他還呼吁大人們回歸童心,讓大人和兒童一起品味藝術人生。
豐子愷先生曾說:“藝術教育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一茶一飯、一草一木、一舉一動。”從身邊的事物來引導人們尋求精神的回歸,賦予教育以生命和活力。然而在當今社會,由于父母望子成龍,與他人攀比的心理較強,父母時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讓孩子利用周末的時間來上興趣班,卻忽視了孩子在童年時期的真正需要。豐子愷先生認為,童年生活應該是充滿趣味、值得回憶的。
豐一吟在回憶她父親的話時曾說:“我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得更快活;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更悲傷;他們吃東西,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們跌一跤,我覺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可見,豐子愷先生是真心愛兒童的,以兒童的心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豐子愷先生的兒童藝術教育不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華,更是基于他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豐子愷先生的兒童教育思想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其以兒童為本沖擊著舊觀念,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強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