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峰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書法是一種非常受人歡迎的藝術形式,且具有廣闊的群眾基礎。書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書法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一種文化,一個標志。書法是作者通過對文字的書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一種方法,好的書法作品往往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書法藝術代表著書法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書法創作需要較高的藝術格局,需要遠大的志向和情懷[1]。
我國書法自誕生之日起便與傳統文化相互作用,它們互為基礎,相輔相成。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很大,最深遠的當屬禪宗的美學思想。禪宗是佛教中的流派之一,為漢傳大乘佛教的分支。禪宗佛教主張自我徹悟,入定參禪,禪宗力求對事物的透徹解析。佛教東傳后,禪學思想對我國禪宗的形成有著很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禪宗雖然是由天竺傳至中土,但禪宗在隋唐以后與中原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發展成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禪宗文化。禪宗對于事物的見解獨特,它強調因果的辯證關系。禪宗自產生之日便影響著中國藝術創作和文化內涵。從某種角度來說,禪宗美學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在藝術領域的應用。
唐宋后期的美學一般可以歸納為四類,分別是禪宗美學、楚騷美學、道家美學和儒家美學。學術界一般認為儒家美學是中國傳統美學的起始點,而禪宗美學是中國古代美學的成熟階段。禪宗美學對中國藝術形式的影響非常廣泛,在古代,中國的書法、繪畫、雕塑、詩歌、建筑等藝術形式中很容易看到禪宗美學的身影。禪宗美學空靈飄逸的審美理念對中國傳統美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擴展作用[2]。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其他多媒體的沖擊,特別是在社會節奏變快的情況下,書法藝術較之過去總體上有所萎縮。但大眾對書法的熱愛卻始終有著牢靠的根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書法的發展創新以及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平衡與融合,不僅是藝術領域的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問題。不管時代怎么變遷,書法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是書法存在與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
書法與傳統美學關系緊密。在歷史上,我國很多書法家常常以禪喻書,以書喻禪。自唐代后期開始,許多書法家常常將書法與參禪相提并論,一度達到不分你我的境地。很多著名的書法家把書法作品的創作當作參禪修行的過程。在作品中,他們將對淡薄、空靈的追求演繹為追求禪宗的途徑。禪宗美學在強調個性自我的同時,也提倡反傳統的精神,即提倡人們不斷地破除舊有權威的束縛。這種既尊重個人的個性化發展,又反對條條框框局限的思維直到現代才有部分西方藝術家提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的欣賞標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很多人將簡約作為對美的評判標準,他們更愿意追求事物內在的美感,而不在乎表面。這種要求正好與禪宗的宗旨不謀而合。在禪宗的理念中,天人合一、萬物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現在越來越多的書法作品回歸到禪宗美學的思想,以期達到人與自然的默契與和諧。按照禪宗的要義,參禪者要在不斷的學習感悟中達到此物非物的境地,也就是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的境地。禪宗要求修習者以參禪悟道的眼界來看待一切事物,最終達到頓悟的目的,達到返璞歸真的本源。禪宗美學首先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某個角度來說,追尋自然,崇尚本真既是禪宗的精髓,也是書法發展的目標。
書法與傳統教育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書法作為我國的國粹,深受人們的喜愛。書法中的傳統美學具有非常廣泛的教育價值,對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研究書法中的傳統文化,既是對書法藝術的保護,也是對書法藝術的挖掘和創新。
在全球化趨勢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如果一個國家缺失了文化自信,那么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很容易被湮沒在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很多人認為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既有抵御外來文化入侵的根基,又有抵御外來文化侵襲的能力。但如果忽視文化自信的培養,文化優勢便會很容易喪失。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一點,文化交流與文化入侵之間的界限有時較為模糊。我們要正確地區分文化入侵與文化交流,正當的文化交流不僅可以促進本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還可以刺激本國文化的覺醒,我們應當有這種文化自信,而不應當故步自封,逆潮流而動。長久以來,我國基本上堅持的是對外開放的原則,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我們在融合外來優秀文化與全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讓中國文化日益強大。書法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對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非凡的意義。通過學習書法,學生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還可以了解到我國傳統美學的標準。這對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構成,對學生在思想上強化文化入侵的抵御力是非常關鍵的。
目前全世界修習書法的人數非常之多。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就有大量的書法愛好者。如今,我們對書法的研究角度也不能再局限于國內的圈子。近年來,書法熱已經在國外很多地方興起,書法對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書法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主義因素。書法的學習需要堅忍的意志,學好書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學生通過對書法的學習,可以磨煉自己的恒心、信心、靜心和耐心。書法學習的過程往往較為枯燥,需要學習者克服浮躁的心理。歷朝歷代,書法有成的大家無一不經過艱難的歷練和持久的忍耐。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國的書法作品是歷代中國人文精神的代表和精髓。書法學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人文主義傳承的功效。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傳統文化要素與傳統文化載體正承受著巨大的沖擊。那么如何做好傳統文化要素的保護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讓傳統文化載體與要素中的價值得以充分的挖掘。我們要讓書法修習與愛好者看到書法的精髓與內在價值,要讓他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維護者。
書法是一項傳統的藝術形式,但在新的歷史時期,書法的傳播形式應當多樣化。任何事物的傳播和被認知都需要平臺和途徑。就目前書法的推廣形式來看,與時代發展的步伐還有不少格格不入的地方。書法作為一項傳統的藝術形式本身無可厚非,但如何讓書法走出去,被大眾所認識,被大眾所喜愛,既需要手段,也需要技巧,更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步。如今,新媒體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新媒體技術為書法的廣泛傳播,為書法魅力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契機。新媒體是一項技術,是一種環境,新媒體技術是高度信息化和網絡化結合的產物。新媒體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新媒體技術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將呆板枯燥的信息轉變為生動活潑的內容,實現了人們認識上的飛躍。如何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書法與傳統文化的推廣與融合中,實現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創新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歷史性課題。
書法藝術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寶。要實現新時期書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走出去戰略是重要的一環。有些人對走出去戰略持懷疑態度,認為走出去對于書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沒有絲毫關系,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首先,書法是一項世界性的藝術,不管是在美國、英國,還是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等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走出去是新時期書法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訴求。同時,在走出去的大格局下,我們對書法藝術的認識會有一個全新的提升。走出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一個必要步驟。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內心平靜的渴求與日俱增。很多人開始追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寧靜與自然,開始追溯生活的本真。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染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將傳統的書法藝術發揚光大,做好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