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根 衡山縣教師進修學校
薄弱高中學生文化基礎差,家庭經濟基礎差,而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高考質量卻有很高的期望。拿我們學校來講,我們學校經過長期的追尋和反復實踐證明:發展音樂專業是薄弱高中學校一條比較好的路子。但是專業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是帶“功利性”的,學生在學習音樂專業過程中費用較高,學校領導和其他任課教師對此有意見。還有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專業教師之間也產生了矛盾。隨著矛盾的增多,我們學校音樂專業不再是我們學校的“文理?!薄叭龡l腿走路”中的一條了。一切都在發展和變化,但有一條卻永遠沒有變,我們的學校一直都是薄弱高中,在省示范高中和民辦高中招完好生之后才輪到我們招生。怎么辦?學校要發展,學生要成才,專業教師也需要鼓勵和安慰,在音樂專業生的培養上到底走一條什么樣的路才可以做到這三者兼顧呢?經過反復思考和總結,筆者提出了“薄弱高中學校音樂專業生創新培養模式的研究”,希望能給薄弱高中學校提供一些參考依據和方法。
筆者認為的創新培養模式就是要改變以前學校專業教師“各自為政”的培養模式,從外面引進優秀的培訓學校教學資源與本校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分專業、分層次優化教學。同時教師“功利化”的培養模式,進一步減輕學生及家長負擔,讓喜歡音樂、愛好音樂的學生進得來、學得起、學得好[1]。另外,還要做好專業教師的心理疏導,在精神層面進行鼓勵和安慰。最終做到學校、學生、專業教師三方共贏的局面。
探索音樂藝術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策,使其明確學習目的,增強自信心,堅定學習道路;探索音樂教師去“功利化”后心態轉換的研究,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探索怎樣進一步調動班主任、任課教師、專業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三者共同配合,對音樂生進行聯動培養;探索合理利用校外優秀的培訓學校資源,進一步減輕學生負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走強強聯合模式[2]。
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壯大,都要經過長期的斗爭才能成功。在改革過程中得利益者總是會阻礙新事物的發展,所以,要想新生事物成功,我們先要在思想上進行轉變。為此,我們采用了集體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上網、學習專著,閱讀教育教學類刊物,學習創新培養模式的理論和培養實例。在學習的同時做好筆記,寫好心得體會,積累教育智慧。我們看過的理論著作有:劉文英《高中特長生的管理》、文芳《對高中藝術類考生教學方面的幾點建議-教學實踐后的思考》、大眾文藝(理論)、王慶《心理問題對特長生的影響》、中國校外教育(理論)、劉煥彩《普通高中藝術特長生培養研究》等,努力從理論層面上引導教師全面把握課題的背景、科學依據、教育思想、實踐價值等,從而轉變其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
我們編制了調查問卷,并選擇了100個學生和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了家長的真實心態,如在學習音樂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前后的建議和意見,費用承受能力的大小和范圍等;了解了學生在改革音樂生培養模式后專業水平是否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是否對其專業盡心盡力培養等。
進一步完善共贏互惠的教學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內涵,積極主動、坦誠無私地公開自己的教學和理念。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們組織年級組長、專業老師去賀龍中學進行考察、學習和觀摩。還有漢壽五中、邵陽二中的領導、專業教師先后來我校取經,進行經驗交流。
為了走出一條新路,我們學校與長沙歌德藝術學校強強聯合,他們長年駐派優秀的專業教師來我校上課,他們只收取少量的車費和旅差費,既讓我們學校的專業生又快又好地學習了音樂專業知識,也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減輕了我們學校音樂專業教師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我們學校音樂專業教師積極向上、團結協作、講究奉獻好師風的形成[3]。創新模式培養音樂生后,我們學生培訓費用與周邊兄弟學校相比大幅度降低,總培養費用降低20000元以上,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能接受;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與改革培養之前大幅度提高,2017年音樂專業生聯考,聲樂專業共16人參考,有14人上250分,比2016年的二本線高7分之多;學生學習音樂專業的人數大幅度增加,2016年13人,2017、2018年接近30人,班主任對專業生培養的配合工作也進一步提高,開創了專業生、學生家長、學校三方共贏的局面。
我們運用創新模式培養音樂生后,專業教師的地位和工作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一方面,校領導在年終評優時先向我們藝術組傾斜,評職稱時也優先考慮我們組,黃樹根組長因為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順利通過副高級教師的評審。他的高級教師的獲得,為我組其他教師增強了信心;另一方面,高考獎勵獎金,與改革前相比提高了3倍。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專業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大幅提升,這樣更有利于學校教職工團結,進一步提高了學校的師德師風建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如魯迅所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音樂專業生創新培養需要我們廣大老師去探索、去研究,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的為國家培養“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