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有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及時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難點問題,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毛澤東同志在1947年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中包括:“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頑強戰斗作風,是我們戰勝國內外強敵的法寶,廣為人知。以“打攻堅戰”來定義脫貧,以“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戰斗作風來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不怕疲勞、連續作戰,就是要一鼓作氣、一往無前。《左傳·莊公十年》記載“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是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所以,人們常常以“一鼓作氣”來說明信心和勇氣的重要。
黨中央發起的這場脫貧攻堅戰,是對幾千年來的貧困宣戰,是對人民也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在這樣一場戰役中,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為民情懷,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堅決貫徹黨的政治路線,不得有半點猶豫、拖延和變通。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時年21歲的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殲敵七萬余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試想當年的場景:長途奔襲,人馬困頓;深入漠北,補給困難。如果沒有衛國戍邊的忠誠,沒有一往無前的精神,這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萬騎絕塵入漠北,封狼居胥留英名。”同樣,脫貧攻堅是為國為民,為中華民族復興大業,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硬指標。因此,務必撲下身子,不怕疲勞,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夫、硬功夫。
“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貧困是頑瘴痼疾,不下猛藥不行,小勝即安更不行。我省面上成片的深度貧困區已經基本脫貧,但發展不平衡,還有個別貧困縣、貧困村沒有脫帽,因病、因災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兩軍相逢勇者勝,功虧由來差一簣。在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一定要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頑強精神,敢打敢拼,盡銳出戰,才能奪取最后的勝利。
不怕疲勞,就是要持續深入一線,深入群眾,而不是在會議、文件、方案、表冊上轉圈圈。只要領導和干部深入下去,就會有解決各種難點痛點的辦法和措施。連續作戰,就是要抓住難點,精準扶貧,精準施策,把問題一口一口地吃掉。能不能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既是認識論、方法論,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深入就具體:深入到群眾當中,就接觸到了老百姓的油米柴鹽,就知道鍋中有沒有米,身上有沒有衣。一深入就突破:群眾有無限的智慧和創造力,老百姓最了解貧困的根源,脫貧愿望也最迫切。只要我們發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好作風,問題就不難解決。
行百里者半九十。攻堅克難的最后幾步,也是最需要不怕疲勞、連續作戰頑強作風的幾步,堅持就是勝利,敢拼才能真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