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玲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作為“跨界”唱法的代表人物的譚晶近幾年來頻繁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學術界對“跨界”唱法眾說紛紜,但譚晶用自己的獨特嗓音魅力將演唱過的作品深深印在了聽眾的腦海中。《在那東山頂上》是譚晶“跨界”唱法的代表作,深受大眾喜愛,傳唱度非常高,筆者認為譚晶的唱法非常值得我們音樂學習者去探索學習。本文主要結合譚晶的演唱特點及方法對《在那東山頂上》的音樂特征及譚晶的個人處理進行研究。
《在那東山頂上》從音域旋律來看,音域非常寬,旋律進行比較平穩,充分體現了藏樂特有的悠遠綿長的特點;從節拍節奏來看,四二拍子,節奏多為簡單的“二八”、“四十六”,并貫穿整曲,稍為復雜一些的就是附點節奏;從曲式結構來看,歌曲為典型的兩段式,出現了不完全再現樂句;從歌詞來看,除去襯詞部分,每段的最后一句均為前一句的重復,這樣更易于聽眾記住歌曲的旋律,歌曲副歌部分的襯詞“啊呀啦哩嗦呀啦,瑪杰阿瑪”是少數民族歌曲常用的襯詞,“瑪杰阿瑪”可以直譯為“未嫁少女”,濃厚地突出了藏族的民族特色。
《在那東山頂上》作為電影主題曲完美烘托了電影場景,音樂與演員恰如其分地融合到一起,增強了場景表現,觀眾帶入感會更強。采用的是傳統的E宮清樂七聲調式,速度為60,屬于小廣板,演唱時節奏應緩慢抒情。全曲分為兩段,前奏為兩小節的重復,共四小節,每段第五、六句為第三、四句的重復。整體旋律比較平穩,副歌部分第一段只有四句話,接第一房子是為純旋律,可以看作間奏;第二段副歌增加到八句。
張千一的創作個性是在旋律及其意境中不斷營造奇思妙想。其作品結構普遍短小,他創造的音樂情境是用民族調式中的游移性進行發展,也因此能夠產生色彩斑斕的獨特美。張千一選擇了藏南的一些民間音樂素材,歌詞來自《倉央嘉措情歌》的首篇:“在那東方山頂,升起潔白的月亮,瑪吉阿米的臉龐,漸漸浮現在我心上。”和《十誡詩》:“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一段歌詞以山頂白白的月亮寫出作者思戀純潔的愛情;第二段歌詞以假設兩人沒有見過就不會那么痛苦表達作者由于現實的限制不能與心愛之人相伴相守的苦楚。
譚晶是中國第一個通俗唱法的碩士學位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她的演唱風格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并學習的。她創造性地把民族音樂唱法、混聲唱法等多種唱法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譚晶在演唱風格上勇于探索、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獨創的“譚晶跨界唱法”體系,并得到了聲樂界的廣泛認同。她的唱法是在完全理解了泛音的基礎上,真假聲在高低音區巧妙運用,使音色始終統一于真聲。小嗓民歌的特點是聲線細膩,音色明亮,發音位置在前口腔;混聲唱法是用聲帶振動較多的一種假聲唱法。她的“譚晶混聲唱法”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將民族與流行相結合的一種新生唱法這是她對自己藝術風格的探索。
譚晶的嗓音天生不錯,她的聲音有一種極其獨特的感染力,音域廣,音色干凈明澈,低聲區明亮、氣息穩,中聲區扎實表現情感豐富,高音區非常具有穿透力,各個聲區處理運用自如,絲毫沒有銜接的痕跡。她的發聲方法偏重胸腔共鳴,她的氣息非常足,聲音非常清透。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老師這樣高度評價譚晶:“譚晶的演唱是科學的、民族的、時尚的,她用自己的真誠和美妙的歌聲給不同的人群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
在2002年春晚的版本中,伴隨著譚晶甜美且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她身著藏族傳統民族服裝乘著升降機空降到了舞臺上。她的聲音是非常清脆的,宛如天籟,真的會讓聆聽者感到身在東山頂上,讓聆聽者徜徉在歌曲描繪的場景中。按照常規做法,一首歌曲中是不能夠采用兩種不同的唱法進行演唱的,而譚晶在演唱時采用了民族唱法并加入了通俗唱法,也可以說是“民通”唱法,實際上更貼近民族唱法,這樣兩種唱法結合可以說是初試啼音就產生了微妙的效果。“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輕姑娘的面容浮現在我的心上。”襯詞“啊呀啦哩嗦呀啦,瑪杰阿瑪”譚晶的尾音處理充分體現了濃厚的藏族味道。她的演唱聲音高亢有力,卻盡顯柔美;聲線精致細膩,卻不乏大氣。在高音演唱時,擁有小嗓民歌唱法和傳統混聲唱法沒有的平穩力度與扎實音色,巧妙運用真假聲轉換將藏族少女的天真純潔表現地淋漓盡致,極富感染力。在姜哲新編配的正譜伴奏版本中最后一句的“瑪杰阿瑪”有十拍,譚晶沒有換氣,一氣呵成,而且力度是由強漸弱,展示了她強大的氣息支撐。
譚晶演唱的《在那東山頂上》可以說是“跨界唱法”的典范,也是她本人歌唱事業成功的轉折點。她開創的“譚晶混聲唱法”用在《在那東山頂上》完美融合了民族與通俗的優點,帶我們領略西藏的美景與人文,為我們開啟了唱法的新世界,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她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的榜樣精神激勵著我們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嚴謹勤奮,敢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