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凌艷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中國當代鋼琴教育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中國當代鋼琴教育呈現出了自身的發展特征,而且也是正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當中不斷完善,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必須要對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現狀進行深入反思,才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我國當代鋼琴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之所開展鋼琴教育一方面是適應我國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另外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鋼琴本身作為一項高雅的藝術,通過進行鋼琴曲教育,能夠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一方面為了提高全民的音樂素質,真正的去激發學生們的心智和審美能力,這樣也能夠實現我國的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另外,通過進行當代鋼琴教育也能夠為一些專業化的鋼琴人士提供就業的崗位和機會,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難問題也日益攀升,只有不斷的開展一些專業課程,才能夠滿足一些專業型多樣化人才的就業需求。
首先,廣泛性。近年來,我國人們對于鋼琴這門優雅藝術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而且我國很多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已經走上了國際市場,比如說李云迪、朗朗等,這樣就提升了我國鋼琴在世界中的認可度。另外鋼琴演奏對于鍛煉演奏者的手腦身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國當代鋼琴教育也正在向廣泛化的方向發展,鋼琴的學習人數不斷增多,而且各個學校開設的音樂院系也在不斷完善。
其次,技術性。由于中國的鋼琴教育起步較晚,所以全民的音樂認識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人員片面的認為音樂鋼琴教育就是要鍛煉技術,這種想法就忽略鋼琴、音樂的統一性,也很難表達出音樂中所包含的內涵和深刻意義,對于中國鋼琴教育而言,不僅要去追求技術性,而應該去深入的挖掘鋼琴音樂的內涵。
隨著鋼琴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的方式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轉化、第二,從應試教育向應用教育過渡;第三,鋼琴技術和鋼琴藝術的變化,詳情如下:
第一,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轉化。我國的鋼琴教育活動起源于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鋼琴的認知也越來越強,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教育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鋼琴教育正式的成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有效的推廣,因此鋼琴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目標的轉化,鋼琴教育的信息不斷完善,而且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尤其是充分的融入了我國民族的元素,使得鋼琴教育贏得更多的受眾,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的鋼琴更加追逐和喜愛。
第二,從應試教育向應用教育過渡。在應試教育機制下,對于鋼琴教育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片面的強調學生的分數和鋼琴的等級,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不利于鋼琴教育的進一步普及。比如我國鋼琴實行的是等級考試制度,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壁壘,隨著我國鋼琴教育的不斷發展,正逐漸向應用型方向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等級考試,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和多元化思維,因此有利于推進我國鋼琴文化的發展。
第三,鋼琴技術和鋼琴藝術的變化。通過對當代鋼琴教育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以前我國片面的強調培養學生的鋼琴技術,而忽視了學生們對鋼琴藝術的理解。隨著當代鋼琴教育的進一步深化,使得人們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培養學生們的鋼琴綜合藝術才是至關重要的。促使學生們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結合其藝術,更好的展現出演奏效果,提升學生們的水平。
第一,鋼琴啟蒙教育不科學不規范。經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當代鋼琴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和認識。而啟蒙階段對于培養學生們的鋼琴思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由于我國鋼琴啟蒙教育存在的短板,不利于真正的培養學生們的鋼琴藝術。在進行啟蒙階段的鋼琴教育時,往往對演奏的技巧以及細節出的技術能力進行培養,而很多的學生在演奏時其實缺乏層次感和感情,這樣就會造成了很多兒童機械的進行鋼琴的演奏,而缺乏內心的深厚感情以及對藝術的審美情趣,長此以往也會限制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
第二,缺乏有效的教學體系建設。我國在進行當代鋼琴教育時,只是對一些世界優秀學派的做法進行模仿和鑒賞,很難適應我國社會化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的需求。在當代教育中教育的目標依然缺乏科學性,片面的強調技術性教育,而忽略了藝術的培養,導致學生們缺乏鋼琴的品質。所以為了推進鋼琴事業的發展,應該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教育體系和建設,能夠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嚴謹的藝術態度和深層次的感情進行教育,才能夠培養學生們的藝術價值觀,推動我國當代鋼琴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當代鋼琴教學正在不斷前進,并且呈現出廣泛性、技術性的發展趨勢。我國當代鋼琴教育正呈現出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轉化,另外也從應試教育向應用教育方面過渡。同時鋼琴藝術和鋼琴技術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就需要我們對當代鋼琴教育進行反思,鋼琴教育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體系,鋼琴啟蒙教育不科學、不規范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