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蕾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20世紀90年代小布什政府在“教育復興”的口號下,推行教育績效改革,發展了一系列測量標準。古德萊德認為這種外部強推的標準“導致學校的日程充滿了復習與考試”,威脅到課程的深度與寬度,以及教學和學習的樂趣。①音樂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有相當抽象的表達形式。音樂學科作為培養學生藝術感知、審美情趣、創意表達的一門學科,如何進行量化評估呢?
一門課程的評價對該門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音樂課程評估也可能正在走出一種前科學的狀態。依照目前來看,評價對課程發展的貢獻一直受到一種模式的限制——測試的概念(測試設計或測量某些課程目標的實現,而后獲得結果)。其結果被用來制造成語句,評價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這個簡單的模型,假定努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育目標的實現。然而研究人員,包括我們都知道,一定還有其他的原因。對于一些已經進入評估的課程來說,它應該是有助于查明綜合模型所包括的若干因素中任何一項的差異或不足之處。毫不例外,目前為了外部強推的標準,音樂課程的評估也掉入了這種模式的限制。我們不能說這種模式不符合所有學科,但從音樂的感性與多變的角度來看,這種評估的測量方式無疑是對音樂學科的限制,在該類測評中音樂有了固定的感受與答案,那音樂課堂上發揮自主性與創造力的可能也會隨之減少。
為古德萊德研究學校教育改革埋下伏筆的兩件事情——1957年秋季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那些年,為軍隊招募的年輕人暴露出高中畢業生在科學和數學課程上的嚴重不足。部分問題在于科學和數學領域的工作數量有限,部分在于該類學科所教內容的質量。這些事件終于引發了多方對學校效率的指責和反指責,加速了課程的修訂。古德萊德認為,中學的課程往往反映了另一個時代的知識,而不是二十世紀的科學進步。②在改革的過程中無論是個人還是學術團體,自始至終似乎一致認為,新材料是基本課程改革的核心。
不論國內外,改革皆有持續性,但“蔓延”速度卻著實令人堪憂。課程的改革被掀起,數以萬計的學校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或者根本沒有受到影響,特別是在人口非常稀少或非常密集的地區。拿音樂課程來講,《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提出,成千上萬的教師幾乎沒有機會認識到音樂學科的進步和這個領域的變化對他們意味著什么。數以萬計的人持有緊急證書,或者教授他們沒有準備好的音樂課程。在中學里,透徹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老師構成了一個和華南虎一樣稀有的物種。就如古德萊德和他的團隊們的預見,新教材的編寫,推廣以及實驗和反饋是課程改革的核心。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蘊含巨大價值,是音樂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但是目前有多少地區還是在拿著“另一個時代的知識,而不是二十世紀的科學進步。”在這也是筆者認為的音樂課程、教師、教材與音樂教育思想存在的矛盾之一。音樂課程的設置與教材的更新、音樂教育思想的普及與傳遞、音樂教師的能力與培養等等的矛盾都是彼此關聯,是要同步推進的。
音樂課程的設置包括教材的更新,都需要實踐性的品格。我們在對音樂課程的研究過程中缺乏有序的“發現”——從累積調查中得出的科學結論或經過測試的音樂課程決策指南。目前,教育時而會處于超前的狀態,但我們又無法將教育推出這個時代,反倒是希望教育可以推進時代。這像一個“拉火車”的游戲,當眾人合力用及身邊所物固定好繩子,定好方向,齊心協力,一旦拉動第一步、第二步…火車就會利用慣性在軌道上運動。
當然,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音樂教材的更新也是關鍵一步。它的出現往往對教學形成某種刺激。研究人員在對教材研發后,對教室里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這些精心開發的材料是如何使用的,它們是否被使用過;教材思想課程與教師心理課程如何協調沖突;什么能吸引學生,什么不能等等。毫無疑問,新教材的制定、音樂課程的設置,需要更好的課程實驗。用伊斯利(1967)的話說,“……或許最需要的是走出去,找到更多相關的人。”③
我們也不能不考慮其他的因素,課程問題和制定教育目標的問題,與出版領域的硬件和軟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與工業的聯系是任何科學發展中常見的聯系,音樂學科也不例外,反倒更應借助。然而,這些聯系究竟是推遲了音樂學科課程的發展,還是促進了發展,目前還是需要進一步分析討論。
作為美國當代教育界知名的教育家,古德萊德被泰勒譽為一個人承擔了三種角色——研究者、預言家和改革家。④他的思考不由讓我們思考音樂課程是什么?它如何擁有只為它而存在的方式?如何通過音樂課程的改革和完善影響到參與音樂課程的人?他的思維恰與我國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有著諸多契合。因此,實施與推行也需要我們分化目標,反復實驗,為不同分目標尋找最佳課程模式,使音樂課程的實施更加順利,音樂絕不是目的,它是人不斷向上發展,和社會與自然更加貼近的途徑。
注釋:
① 約翰·I·古德萊德.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②③ David J,Stephen J.The Curriculum Studies Reader[M].New York:RoutledgeFalmer,2004:61-7
④ 蘇洋.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J].比較教育研究,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