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蘇州高新區第二中學,江蘇蘇州215010)
在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占有著極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獨特的歷史,深深的吸引著世界各國人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印度音樂更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將不同種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思想,加以重新整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
無獨有偶在音樂領域,印度人民更是展現了其無窮的智慧,縱觀歷史,無論是從波斯還是希臘人口入侵還是賽人·馬其頓的擴張。尤其是在18世紀以后,印度遭受西方列強瓜分和統治,在英國殖民的二百多年里,對印度的政治、文化、經濟、教育各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控制。但是印度的傳統文化例如宗教、音樂、舞蹈等卻全面的保存了下來,甚至出現了許多被印度氏了的西方樂器。例如小提琴、曼陀林、薩克斯、黑管等。如此一看,西方殖民所帶來的歐洲文化與思想對于有著悠久底蘊的印度文化傳統來看,就是“他者”,我將自我的“他者”理解為印度音樂對自身的肯定,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和創新自己。
1985年聯合國在紐約慶祝印度獨立40周年的音樂會上,世界提琴大師梅紐因還與南印度反小提琴風格演奏家蘇布拉與尼亞姆合奏印度音樂,獲得很大的成功。
薩義德的《東方學》中,西方將東方構建為“他者”認為自己是“優越的”“先進的”對西方來說,東方是值得向往的,又是必須被征服和統治的,薩義德揭示了其內在的操作規律,但是智慧的印度人民在霸權殖民主義下,卻將歐洲的文化同化為印度的文化,這絕非偶然,我認為藝術家與印度深厚悠久的歷史,多樣化統一的宗教信仰下影響激發出印度文化自我保存,自我發展的本能是密切相關的。
再說到印度的傳統音樂西塔爾琴,拉維·香卡更是將自我的“他者”發揮到了極致。拉維·香卡是印度當代著名的音樂家,西塔爾演奏家,19歲舉辦第一場個人音樂會。青年時期創作了許多出色的拉格,其優秀的才能和成就在此我不一一闡述,我想著重寫的是拉維·香卡是如此將西方文化這個“他者”融入到印度傳統音樂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60年代起,他先后三次與小提琴大師胡耶德、梅紐因合作采用西塔爾琴和西方小提琴二重奏的形式,創作并演奏拉格。70年代他先后與法國長笛大師吉恩·皮埃爾,蘭帕爾,進行了形式各異的跨文化音樂交流。之后還與倫敦交響樂團創作并演出了《西塔爾第一協奏曲》、《西塔爾第二協奏曲》,它將西方管弦樂積極巧妙的融洽到了一起。美國奧利弗·科瑞斯科在自己的文章《Rawishankar》中對一方面,作為西塔爾琴的演奏者,他一直是一位傳統的純化論者,另一方面作為一位作曲家,他認為,拉維·香卡的音樂有三方面價值:首先反映了西方人對香卡和他的印度音樂的欣賞方面,其次是廣泛的聽眾給予的良好反饋,再次,它們也教會了西方聽眾如何理解印度音樂。
拉維·香卡的學生喬治·哈里森說,香卡為世界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是西方與東方音樂文化的橋梁。很多方面,古老的印度文化給了西方人更多的精神內涵。
上世紀60年代,匯集一時的甲殼蟲樂隊邀請香卡回臺演出,吉他手喬治·哈里森也向他拜師,他的音樂思想對甲殼蟲樂隊產生了深厚的影響,西方的搖滾一代借鑒西塔爾琴獨特的演奏技巧,將吉他演奏帶入一個新的世界。
被稱為西塔爾琴公主的舒卡香卡也繼承了他父親拉維香卡的才華,將流行與時尚融入到印度傳統音樂中,為印度音樂的未來開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她的最新專輯《Tranceofyou》將鍵盤,吉他,爵士樂和坦布拉鼓完美的融合,再加上她同父異母的姐姐諾拉瓊斯的助陣,使得專輯充滿濃郁的印度風情,讓人有種仿佛置身恒河邊上的錯覺,優美的旋律和西塔爾曼妙的聲音讓人紛紛為之所吸引。
最后不得不說的還有印度的電影音樂,它以獨特的魅力占據這世界電影文化的一席之地,它將舞蹈,歌唱和表演融入一體,近年來,印度的電影音樂除了使用印度民族樂器,也有了西洋樂器,電聲樂隊的加盟,吸收了西方的調式調性,但又不失濃濃的異域風格,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流派而受到世界的矚目。我認為它也是借鑒了“他者”,并且與“自我”相融合,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無論是拉維·香卡等印度音樂家們的智慧創作還是電影音樂的興起,又或是那些被印度化的器樂音樂中,他們都將古老而又神奇的印度音樂發揚到了極致。在保留自己傳統的文化的“本真性”的基礎上,借鑒“他者”或者是“異文化”的要素,通過吸收和消化,與“自我”傳統文化相整合,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更是建立了一座橋梁將印度傳統文化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西方世界,并且受到了熱烈的反響,更重要地是他教會了西方人如何深層地理解印度音樂和東方音樂,喚起了“西方”對“非西方”的了解和尊重,掀起了西方人民和本國青少年學習印度傳統音樂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歐洲中心論的觀點和西方音樂為主流文化的趨勢,為東方音樂走向世界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文章開頭提到過,“他者”是西方殖民理論的一個概念,說到自我的他者,我想從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說起,清政府統治腐敗,西方資本主義大量涌入,反對封建統治,反對閉關鎖國,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要求富國強兵的聲音不斷涌現,1903年沈心工在上海等地開設唱歌課,同年音樂被列為女子師范的學堂課程,此后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1922年蕭友梅成立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7年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以德國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建立,這些院校的建立推動了西方音樂的發展,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
但是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似乎中國音樂教育走向了一個誤區,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學校未能將傳承和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作為自己的職責,“歐洲音樂中心論”“漢字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的出現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直到如今,許多學校所遵循的還是歐洲音樂體系。學校教授的基本音樂理論,視唱練耳,和聲等等都屬于歐洲音樂體系這樣導致了許多人重“西”輕“中”,以精通西方音樂為榮,卻從來不去了解傳統音樂,毛澤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也在新入校的大一新生中抽取兩個班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當問到那門課程最重要,西方課程占了73.3%,傳統音樂占了26.7%。再提到你對家鄉地方性音樂的了解情況時,只有20%的學生選擇了了解并能列舉一二。其實這次調查的結果并沒有出乎意料,但是當自己傾力于整個調查時,一種更加直觀的危機感撲面而來,這是一種僅僅通過看文章所體會不到的。
為什么印度音樂能夠在西方得到廣泛的接受?為什么印度音樂可以完整的保存與發展?這不禁又引起人們的思考。我認為第一與印度的傳承體系有關。在管建華老師的新浪公開課上,吉利阿帕融入到老師的生活中去學習小提琴,在拜訪老一輩音樂家時,一唱一拉顯得很有趣味。可以發現印度傳統音樂還是以口傳心授的模式為主。學校教學中,各地方學校都是以建立地方音樂風格為主,教學內容也是教材上與地方性音樂內容有關的幾頁而已。其次是印度政府對傳統音樂的扶持,以下數據是通過PPT摘抄而來。印度法案規定1.維護民族特征,引導國民的思考方向和視線。2.讓地方和區域民眾的渴望和需求得到表達。全印廣播電視臺的音樂播出時間占節目的39.73%。音樂類型比例為印度古典音樂占30%,民間音樂占11%,輕音樂占21%,宗教音樂占12%,電影音樂占19%,西方音樂占4%,由上述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對傳統音樂保護做出的巨大努力。總的來說,印度傳統音樂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對待外來文化,它們沒有自卑感,而是不斷地接納,吸收,融合逐漸形成自己的音樂特色。這對中國的文化教育有著很大的啟示。
首先我認為要先從意識上去提高,改變原來錯誤的,偏頗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并貫穿到音樂教育體系中去,其次是加強對傳統音樂的整理和收集投入到音樂課堂中去,始終以發揚傳統文化為己任。
習近平在最近的文藝座談會上也提到要努力傳播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中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們有責任去保護自己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更要“走出去”去弘揚自己燦爛的文化。為整個世界音樂的繁榮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