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以胃動力障礙,胃排空延遲為主要特征。臨床一般表現為惡心、嘔吐、早飽、餐后飽脹感、腹脹、上腹痛等癥狀,嚴重者可表現為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認為本病的發生機制為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導致內臟自主神經病變、胃腸激素異常、微血管病變及精神心理改變等多因素所致[1]。除調節飲食,控制血糖外,一般常用胃腸動力藥物治療。近年來,中醫藥治療DGP取得較快的進展,中藥或針灸治療均可明顯改善胃輕癱的癥狀,且副作用較小[2]。補中益氣湯加減對DGP的療效已有少量報道[3]。本研究對補中益氣顆粒聯用西藥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療效進行了對比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為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糖尿病胃輕癱患者120例,隨機分成2組。其中觀察組60例,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齡45~65(55.42±4.38)歲;病程5~12(7.27±3.36)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5~65(56.11±4.16)歲;病程 5~13(7.19±4.98)歲。經統計學分析,2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入選標準 ①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標準;②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消化道癥狀(惡心、餐后腹脹、納差、上腹部疼痛、胃部震水聲陽性、體質量減輕等癥狀)并持續1個月以上;③胃鏡及腹部影像學檢查排除消化性潰瘍、胃及鄰近器官占位病變等器質性病變。排除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胃腸道手術史及藥物過敏史患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嚴格的生活方式干預,控制血壓、血糖,包括減少鈉鹽、糖尿病飲食、控制體重,皮下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等。控制空腹血糖于7.5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于11.0 mmol/L以下。
對照組選用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新絡納)進行治療,5 mg/次,3次/d,餐前30 min內口服。觀察組選用莫沙必利、中藥補中益氣顆粒(北京漢典只要有限公司)聯用治療:補中益氣顆粒3克/次,3次/d,餐前15 min內口服;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餐前30 min內口服。兩組患者療程均為4周。隨訪1個月。試驗結束時,115例患者(觀察組57例,治療組58例)完成了治療和隨訪。所有患者未出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
1.4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按癥狀評分表(包括上腹痛、惡心嘔吐、腹脹、反酸、早飽以及胸骨后燒灼樣疼痛)評價療效:0級:無癥狀;1級:存在輕微癥狀,但不影響工作與生活,不需要藥物控制癥狀;2級:癥狀明顯,但可以忍受,有時需要藥物干預;3級:存在明顯癥狀,有時無法忍受。治愈或顯效:癥狀改善2個等級或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癥狀改善1個等級但未完全消失;無效: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 =(治愈或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57例完成治療及隨訪,治療組58例完成治療及隨訪。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DGP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并發DGP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口服藥物的吸收,及胰島素注射的時間與劑量,給治療帶來困難,甚至導致血糖波動,加重患者病情。由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療藥物。西醫采用的胃腸動力藥、心理治療藥物、胃電刺激、幽門成形術等方法效果欠佳[4,5]。
中醫學目前多根據其臨床胃脘堵悶、納呆、嘔吐、腹脹等表現將DGP歸屬于“反胃”、“痞滿”、“嘔吐”等范疇。認為“脾胃氣虛,失于健運”是導致本病發生發展及其反復發作的主要病機[6,7]。臨床治療DGP以補益中焦脾胃之氣為其求本之治,其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已有動物實驗表明,補中益氣顆??蓪е麓笫笪父]SCF蛋白表達升高,SP水平增加,使DGP大鼠胃竇功能趨向正常。表明該藥可能通過提高大鼠血漿SP水平,提高大鼠胃竇SCF蛋白表達,增強SCF/kit信號傳導,增加胃排空率,改善大鼠胃腸蠕動功能,促進胃腸動力[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7.9%)顯著高于對照組(68.4%),表明補中益氣顆粒聯用莫沙必利可顯著改善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胃動力低下的臨床癥狀,療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