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東紅
摘 要 廣西油茶產業致力于打造千萬畝生產規模、千億元經濟價值的“雙千計劃”,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廣西國有高峰林場(以下簡稱高峰林場)作為廣西油茶高產高效的示范點,通過建設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集科技投入、人才培訓、管理創新和油茶產業鏈的融合,為廣西油茶產業提檔升級提供了示范樣板,切實為廣西特色經濟林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木本油料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基于此,集合高峰林場關于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推動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措施,以鞏固提升國有林場改革發展成效,帶動林場和農民增收,做大做強大范疇農業。
關鍵詞 高峰林場;油茶;標準化建設;示范基地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04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兩廣丘陵的核心位置,水、光、溫等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林業經濟。隨著廣西國有林場改革的不斷深入,林種結構調整也同步進行,以油茶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得到了普及。由于油茶的生命周期長,一次種植,多年收益,成為國有林場林種結構調整的優選樹種。油茶產業是廣西林業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林場發展油茶產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生產基礎。2018年,廣西國營高峰林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油茶高產高效示范點”,其中油茶示范林年產值近160萬元,輻射帶動種植面積超過0.13萬公頃,帶動農戶增收10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1]。為提高油茶產量和品質,高峰林場還將通過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資源投入,建設帶動廣西油茶經濟發展的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
高峰林場作為廣西高產高效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之一,至2019年上半年,已完成了133.33 hm2油茶“雙千”項目植苗,標準化項目之一為東升分場新建26.67 hm2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項目建設基地屬南寧盆地西北緣,平均海拔約210 m,坡度近20°,屬丘陵和淺切割低山、山丘地形。土壤主要為赤紅壤,質地為中壤土,土壤厚度為102~110 cm,成土母巖為砂巖,立地指數為16,年平均氣溫21 ℃,≥10 ℃活動積溫7 500 ℃左右,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多集中在6—9月,年蒸發量1 250~
1 620 mm,蒸發量稍大于降雨量,年日照時間1 450~1 650 h,
相對溫度80%以上,建設基地環境條件十分適宜油茶生長。項目建設預計4年時間,包含示范林營建、技術培訓、撫育管護、數據調查整理、資料收集匯總、項目查定和驗收等內容。高峰林場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旨在執行系列油茶標準化種植管理要求,創新發展油茶特種經濟林產業,探索廣西油茶產業的標準化種植、生產管理以及附加值加工的技術經驗,帶動廣西特種經濟林產飛躍式發展。
1 油茶標準化建設技術體系
油茶標準化建設嚴格按照《油茶栽培技術規程》(DB45/T 472—2007)等地方標準,結合示范基地環境和施工條件進行,采用適宜高峰林場種植推廣的優良油茶種苗岑軟2號、岑軟3號等油茶優良無性系2年生容器苗,苗木質量需符合《油茶容器苗木質量分級》(DB45/T 1143—2015)的合格苗以上質量要求。計劃造林3年后示范林保存率80%,開花率80%,植株平均冠幅達到0.5 m2,每667 m2年產茶油量達到80 kg以上[2]。
2 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管理
2.1 林地整理
造林前1個月進行整地,以挖掘機沿等高線按行距
3 m進行帶狀全墾,深度40 cm以上,帶面寬2.5 m以上,梯帶外側挖定植穴,表土下翻,土塊打碎,樹蔸翻起,帶間保留原生低矮植被。按2.5 m株距沿機耕帶挖60 cm×
60 cm×60 cm的種植穴,挖穴時表、心土分開放,在回穴時將表土回填。
2.2 施放基肥
提倡重施有機肥,以改良土壤,提供油茶生長所需營養成分。在植苗前1個月,每穴施農家肥料5~10 kg或麩餅肥1~2 kg、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0.5 kg,回填表土至穴深的1/3,放入基肥,將表土與基肥充分拌勻,繼續回填至高出地表5~10 cm。
2.3 種植
宜選擇春季雨季種植。種植時先把營養袋撕掉,放入穴中位置,穴位體積應大于容器苗,培土要實,避免風吹日曬使其脫水,并及時補充水分。種植15天后及時補苗,清除未成活幼苗,并選用統一優良品種的2~3年生容器苗補植,提高造林成活率。
2.4 撫育
加強幼林的松土除草、扶苗培根等工作,注意防旱、防蟲、防凍等。每年撫育兩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9月,清除雜草防止土壤營養流失,及時松土讓其根部有適當的生長空間。造林第一年追肥宜在7月陰雨天氣進行,按穴施肥,造林后2~4年幼林每年施肥兩次,冬春和初夏新梢萌動前各一次,每次每株施中低濃度復合肥0.15~0.30 kg或配方肥0.25~0.35 kg。施肥時在植株上坡或樹冠兩側外緣挖寬20 cm、深15~20 cm的弧形或條形溝,撒施肥料,施后覆土。
2.5 樹形培育
在主干長至約60 cm時截枝斷頂,根據其生長規律逐年進行側枝培養,第一年選留3~4個主枝,第二年在每個主枝上保留2~3個副主枝,隨后逐步培育側枝群,使主枝、副主枝和側枝群保持在合理的比例,形成良好樹形。樹形一般采用心型和圓型。
2.6 成林管理
1)及時除草、墾復。根據不同的坡度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把握土壤深淺。合理施肥,每年施肥兩次,冬春和初夏新梢萌動之前各一次。冬春每株施有機肥5~10 kg、
復合肥(總養分含量≥30%)0.75~1.00 kg或配方肥0.75~1.00 kg;初夏每株施復合肥(總養分含量≥30%)1.0~1.5 kg或配方肥0.75~1.00 kg。沿植株上坡或樹冠兩側投影外緣挖寬、深各20~40 cm的弧形或條形溝,施后覆土。2)適當整形修枝,除掉枯枝病葉,減少無用枝葉對茶樹營養的占用。3)加強授粉,采用人工授粉或引蜂授粉。4)加強林間間作,可選擇套種低矮作物。5)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幼林采取以營林技術為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成林采取營林技術為主、生物技術為輔的防治措施。
3 高峰林場油茶標準化建設策略
3.1 提高管理人才的綜合素質
1)由技術支撐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委派技術專家提供油茶標準化建設的管理領導和科技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傳授和培訓,讓林場工作人員熟悉并掌握種植技術要求。2)采取“走出去”策略,讓林場相關人員考察其他區域油茶種植情況,學習和借鑒油茶標準化基地先進生產和管理經驗。3)利用技術培訓來挖掘和培養林場內部一批有能力、有志向、有擔當的油茶種植人才,通過政策及相關資源支持、工作崗位的調整、福利待遇的激勵等來實現油茶產業生產管理的人才引進和人才建設。
3.2 用優質的油茶種源和生態種植技術提升品質
岑溪軟枝油茶具有速生豐產、抗性強、適應性廣、油質好等優良特性,其中岑軟2號、岑軟3號高產優良無性系是從眾多本土優樹無性系中選出的優樹代表[3]。其造林后2年可開花,3年結果,5年進入盛產期,5~8年林年產茶油可達到920 kg·hm-2以上,抗病蟲害能力強,在高山陡坡或低丘平地、土質好或較差的地方均可生長良好。高峰林場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選用這兩個無性系種苗,保障了油茶種源質量,預期可達到穩定高產和一次栽種、多年收獲的經營效果。同時,標準化基地建設在病蟲害防治和化學肥料使用上,將降低對化肥農藥的依賴程度,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損害,采取近自然培育的生態種植方式,以生產出高產、有機、高品質的茶油。
3.3 提高油茶管理的科技化、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
油茶種植于丘陵地帶,有一定的坡度,利用鉤機整地、挖坑,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種植勞動強度,同時利于春季陰雨時間段內搶種。另外,在油茶管理環節應提高科技化和自動化水平,如蟲害防治可以通過燈光、聲音吸引的方式進行捕殺,利用自然天敵予以消除,利用無人機施藥進行化學防治[4]。此外,油茶采收也可以利用智能化采果工具以避免人工采摘對果樹帶來傷害。
3.4 加強油茶生產、銷售、加工標準的一體化建設
發展油茶產業,林場內監管部門要結合油茶生長特點,嚴格監督執行生產技術規程,做好監管工作,同時還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油茶標準化產業,林場還需與油茶銷售和加工企業建立良好的市場合作機制,并注重油茶產業鏈的配套建設,如物流體系建設、深加工體系建設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等,讓油茶的自身價值得到應有的回饋。與此同時,林場還要發展諸如林下種植經濟,農家樂、果實采摘、森林康養休閑娛樂產業,圍繞油茶打造綜合價值高、產業兼容性強的多樣化模式,從而實現林場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帶動林場職工創收增收。
4 結語
總之,高峰林場的油茶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要發揮自身環境優勢,充分借助地方政府的油茶產業鼓勵政策,并與油茶下游企業建立產銷一體化體系,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資源優化整合之中帶動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郝丙青,張乃燕,夏瑩瑩,等.廣西油茶扶貧產業模式的探索[J].廣西林業科學,2018,47(2):237-241.
[2] 高建洪,孫啟艷,張雪蓮,等.油茶標準化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7):86-87.
[3] 冼旭勛.全國最高產的油茶——岑軟2號、3號高產無性系[J].廣西林業,1988(2):21.
[4] 李世澤.加快廣西油茶產業發展的研究[J].當代廣西,2018(16):5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