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超
摘 要 近幾年,在國家發展新農村政策的大力推動下,鄉村旅游開始成為旅游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同時,新農村綜合規劃也需要鄉村旅游的帶動和支持,因此,在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積極利用旅游這個可再生資源,綜合規劃,使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其他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對加快鄉村旅游視域下的新農村綜合發展有先導性的積極意義。基于此,探討鄉村旅游視域下新農村綜合規劃的方法,為新農村綜合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鄉村旅游;東北新農村;綜合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46
鄉村旅游有利于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消費、帶動鄉村其他產業發展,但是,目前新農村規劃仍存在較大問題。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使東北農村人口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數都趨向于往城鎮轉移,導致東北農村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另外,東北特殊的氣候及地理位置條件限制,導致農村發展緩慢,農村面貌及經濟水平都受到很大的阻礙,最終都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從鄉村旅游的視域出發,為東北新農村綜合規劃提供建議,試圖找到鄉村旅游的標準化建設途徑,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1 鄉村旅游視域下新農村綜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東北新農村綜合發展現狀
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描繪了東北振興的宏偉藍圖,為東北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東北地區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農村基礎環境持續改善。小到廁所革命,大到農村整體風貌,近年來,東北地區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切入點,以“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為指導,重點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東北地區農村環境持續改善。2)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新農村建設策略取得顯著成效,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旅游業等新型農村數量不斷增加,帶動了新農村建設的現代化、標準。3)旅游項目多樣。依托優越的農業、林業自然資源要素和旅游疊加效應,東北地區重點發展特色生態旅游,以旅游特色村、現代農莊、俄羅斯特色小鎮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加大,吸引城市居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原生態[1]。
1.2 東北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及機遇
目前,東北鄉村旅游發展中尚存在旅游發展模式單一、缺乏特色以及創新的問題,農村的人才供給不足,導致出現很多直接“復制、粘貼”其他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的發展模式,未能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發揮出本村的旅游特色,也未能積極利用本地的優勢旅游資源。很多農村的旅游產業都以“采摘+農家飯”的模式為支撐,區域發展特色明顯不足,鄉村旅游的特色發展問題,亟待解決。同時,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明顯不足,影響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與文化結合才能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是一種文化消費,發展旅游的農村也應該在自身文化價值上加大挖掘力度,比如,在飲食、服飾、建筑等文化基因上加大建設,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建設問題亟待解決。
東北三省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從旅游開發的視角來看,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民族優勢。1)從地理位置來看,東北三省與朝鮮、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相鄰,與我國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相接,為東北地區開發農村旅游資源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2)從環境角度來看,東北地區位于高緯度地區且東北地區森林、濕地、河流、火山等自然資源豐富,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東北地區逐漸形成了冰雪游、森林游、濕地游、邊境游、避暑游等多元生態旅游協調發展的新格局;3)從民族文化視角來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包括朝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和錫伯族等,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區仍保留著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優勢有利于發展民族文化旅游,進而帶動新型農村建設。此外,東北地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東北抗日聯軍、遼沈戰役遺址等資源豐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人文資源。在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支持下,東北地區新農村建設應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出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建設道路[2]。
2 鄉村旅游視域下東北新農村綜合規劃方法
2.1 農村居住集約化
在傳統的農村規劃中,農民居住較為分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且建筑形式多種多樣,部分建筑破舊,影響了村容村貌,進而制約了農村旅游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以農村集約化為基礎,合理規劃農村建設用地,以此實現農民之間的聯系,降低農村基礎建設成本和公共設施建設、維護成本,集中整治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實現新型生態農村建設,提高農民住房質量。在東北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農村居住集約化管理,可以實現集中供暖,改善各戶農民分散供暖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2.2 生產方式合作化
新農村建設應以合作化生產為突破口,通過合資生產,擴大農業、工業、服務業規模,面向農村旅游市場,提高服務提供質量。針對這一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以服務提供、企業平臺、農業協作組織為導向,面向市場需求,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集約化、平臺化發展,改善傳統村落自然發展的特征[3]。
2.3 公共產品公益化
新農村建設應惠及村民,使村民在新農村建設中體會到切實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村民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支持,配合開展新農村建設相關決策。在公共產品公益化提供中,應在醫療、衛生、文化、娛樂、托幼和托老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實解決村民后顧之憂。針對農村公共產品提供中的資金問題,可借助政府貸款、稅收等優惠扶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拓展公共產品提供渠道,全面構建新型農村服務保障體系。通過保障體系建設,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4 農民素質知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