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鐘麗香
摘 要 為有效推進廣西多民族地區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建設,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馱堪鄉孔民村為例,分析了當地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效,探究了該地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統籌科學發展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外部監督與村民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完善宣傳教育體制,提高村民主體意識;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等措施。
關鍵詞 農村;環境衛生;長效機制;廣西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49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并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由此可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2013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開展“美麗廣西”系列活動,第二階段“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也已接近尾聲,經過兩個階段的整治,廣西農村環境衛生的治理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容易反彈,治理成果難以長期保持,造成治理工作反復開展,導致政府的行政效率低,社會資源浪費嚴重。因此,要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深入開展,以不斷鞏固和提高已有的治理成果,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
1 孔民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孔民村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馱堪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區,共有15個屯,505戶,
3 221人,村民多為壯族。近年隨著政府扶貧力度的普及和深入,村中的環境衛生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
1.1 綜合治理石漠化,林地覆蓋率有所提升
當地自2002年開始實施生態綜合治理試驗區工程,綜合治理石漠化,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政策,并建有林地管護、高效農業、生態能源等項目,截至2015年初,馱堪鄉總投資2 537.3萬元,完成了封山育林413.6 hm2、退耕還林380.8 hm2、有林地管護256.33 hm2,森林覆蓋率達83.5%[2]。通過此項工程,孔民村林地覆蓋面積有所增加,生態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1.2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
1.2.1 村屯實現了道路硬化
孔民村15個屯目前均已通公路且實現了道路硬化。道路硬化主要是由政府出資,公開招標后再由中標公司承建。2014年,天等縣扶貧辦出資了28萬元用于孔民村各屯的道路硬化;2019年,孔民村通過天等縣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項目,投資3.93萬元,修建孔民村雅屯養雞小區產業路,總長0.218 km。
1.2.2 建立了垃圾焚燒爐
自2014年10月,孔民村陸續建立了焚燒爐。由天等縣扶貧辦撥款給孔民村每屯1萬元的扶貧資金用于焚燒爐的建設,并在每個屯配備兩把垃圾鏟以及一輛小型三輪車。
1.2.3 建立了人飲工程
因地處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區,孔民村水資源并不豐富,孔民村傳統的生活用水主要是雨水,每家在自家住房附近建立家庭水柜,把雨水儲存起來,作為平時生活用水,用水非常不方便。2006年底,天等縣水利局投資近30萬元,用于孔民村部分村屯的人飲工程建設;2018年,天等縣水利局通過“為民辦實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投資42.920 5萬元修建孔民村布達、石縫屯人飲工程;2019年,通過天等縣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項目,政府投資4.41萬元,修建了孔民村上買屯肉牛養殖小區配套飲水。目前,孔民村15個屯的人畜飲水問題都已解決,村民們都能喝上健康、干凈的自來水。
1.3 部分村屯配備了專職清潔員
當前,孔民村的龍石屯、愣查屯、上買屯、下買屯均配備了專職清潔員,主要負責屯里的主干道以及公共場所的清掃、垃圾收集以及屯里焚燒爐內垃圾定期焚燒工作。清潔員的工資由所在屯的村民按每月每戶5元錢的標準共同籌錢支付。
1.4 制定了“門前三包”制度
孔民村村委組織制定了“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的“門前三包”制度,要求村民自覺做好自家門前屋后的環境衛生,要隨臟隨掃、保護環境、不亂放養家禽家畜、不亂堆雜物等。
2 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廣西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廣西多民族地區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長期有效開展。
2.1 沒有系統、全面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生態環境建設、垃圾處理、水污染處理、農藥污染等多個方面,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但就目前來看,農村環境衛生治理主要集中在垃圾處理方面,其他方面的治理相對薄弱。如污水處理問題,絕大部分農村都沒有建立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生產污水隨意排放,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也成為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建設的短板。
2.2 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1)政府對各村屯的監督不到位,村里沒有公共衛生管理機構,村中的環衛狀況基本是放任自流狀態,無人管理。以馱堪鄉孔民村為例,孔民村位于邊遠的大石山區,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很難做到經常性下村調研,不能實時監督跟進。2)村民內部監督機制缺失,沒有充分發揮互相監督的作用。孔民村中雖制定了“門前三包”制度,但村民是否按要求處理垃圾完全靠自覺,并沒有獎懲機制,很多村民并沒有按規定去做。
2.3 村民主體意識不強
1)村干部沒有及時向群眾宣傳國家政策。調查顯示,很多中年的村民均表示不清楚國家政策,不知道在搞“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2)大多數村民認為農村環境問題與自己無關,自身主體意識不強,沒有主動參與到當地農村環境衛生建設中,制約了當地長效機制的建設。
2.4 資金籌措機制不健全
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過程中垃圾池的建立、垃圾的收集與轉運、保潔人員的工資發放等都需要資金的維持。由于缺少上級撥款,很多村民不愿意自己掏錢支付以上開支,沒有建立起經費保障機制,農村的環境衛生治理工作寸步難行,嚴重制約了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持續、長期開展。
3 促進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機制建設的有效途徑
3.1 建立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統籌科學發展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模式
政府作為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主力軍,政府能否積極引導、整體規劃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的關鍵環節。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統籌科學發展,在區政府的優惠政策下,將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落實到位,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本地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模式,使其與新農村建設、美麗廣西建設同步,打造出鄉村獨特的風采,避免一刀切現象。
3.2 建立政府外部監督與村民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
政府部門相關人員應親自走到村里、屯里深入調研,真正了解村民的真實情況,督促各項政策、項目的落實與推進。同時,要充分發揮村民內部監督作用,建立政府外部監督與村民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堅決破除“治理-反彈-再治理”的怪圈,確保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與管理常態化、制度化進行[3]。
3.3 完善宣傳教育體制,提高村民主體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農民往往是農村環境問題的制造者、農村環境成本的承擔者、農村環境保護的旁觀者,但農民作為農村的主力,應當是良好環境的責任者、環境利益的共享者、環境保護的監督者,是農村環境保護的主體[4]。因此,要利用多種途徑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的宣傳工作,讓村民認識到環境衛生治理的重要性,讓文明衛生的理念深入民心,并將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變成每位村民的自覺行動,讓每一位村民都自覺參與當地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
3.4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沒有資金,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中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人員配置等都無法跟進。因此,要想使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工作有效、長期、持續開展,必須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建立“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農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為農村環境整治提供保障[5]。1)將農村環境治理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中,保證對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的資金投入。2)鼓勵外出創業的村民及其他各類企業捐助資金,回報家鄉,并發動本地村民自主繳費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籌集資金。3)村干部要結合本村的具體情況,合理利用資金,加快建立并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6]。
4 結語
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作,應通過建立政府主導、因地制宜、統籌科學發展的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外部監督與村民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完善宣傳教育體制,提高村民主體意識;多方籌措,完善經費保障機制等途徑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已有的治理成果,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深入開展,防止整治之風一吹過,避免不斷反復治理。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9-07-13].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吳強.天等全力打造生態養生勝地[J].當代廣西,2014(22):62-64.
[3] 陸偉.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要有長效機制[N].玉溪日報,2014-11-19.
[4] 雷杰.農村環境保護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5] 薛鈺,吳兆明.構建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J].江蘇農村經濟,2010(6):59-60.
[6] 陳衛波,郝文格.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建設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0):93-9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