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芳 吳書棋
摘 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茶葉貿易與文化發展密不可分。基于此,對各時期茶文化發展與茶葉出口貿易之間內在的聯系進行探究分析,發現茶文化有利于茶葉企業品牌化,打造茶葉國際品牌,對帶動我國茶葉出口貿易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茶文化;茶葉貿易;貿易結構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60
茶起源于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茶文化逐步發展起來,并有了悠久的發展歷史。傳承至今,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商道的拓展,促使茶文化的發展不斷前進,同時伴隨著的是茶葉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茶葉出口貿易已在世界茶葉國際市場占據重要的地位,但相比其他茶葉大國,仍存在很多不足。隨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我國茶葉出口貿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尋找突破的契機關乎著我國茶葉出口在國際上的地位。
1 研究目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茶葉出口逐漸增長,但由于茶葉生產技術落后,出口結構不合理,出口量增長尤為緩慢。當前,茶學界許多學者圍繞茶葉出口進行了多項研究,我國茶葉貿易如何實現飛躍,如何打破瓶頸成為茶學界重點關注的話題。基于此,分三個時期對歷史上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葉出口貿易的特點進行梳理分析,以促進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
2 早期茶文化發展與茶葉出口貿易
2.1 早期中國茶葉對外傳播途徑
2.1.1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通常人們認為是陸上絲綢之路,而在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先秦時期,連接中國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在西漢漢武帝在位時期,匈奴猖獗,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意圖聯合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由張騫為首的一批人員開拓了絲綢之路,也被稱為“鑿空之旅”[1]。在漢文獻中記載的則是“西域道”,后由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將此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詞的提出很快就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2]。絲綢之路交往發展至唐朝,達到了繁榮鼎盛時期,許多學者查閱歷史文獻發現,自唐代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茶葉貿易遠遠超過了絲綢等其他物質的貿易。據《維吾爾族風俗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公元473年)突厥(古土耳其)商人至中國西北邊境,以物易茶……大量的茶葉被運到天山南北、中亞諸地。”[3]絲綢之路上的茶從起點至終點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多的是其自身被賦予的文化氣息,在交易過程中也將我國的飲茶風尚傳播出去,沿途以及周邊的國家為我國茶文化所吸引相繼學習我國茶文化精粹,唐朝中期以后,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日益昌盛,尤其是茶圣陸羽所著《茶經》的問世,推動著唐代飲茶文化的發展傳播。唐代的飲茶風尚還遠及邊疆,據《封氏聞見記》所述:“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4]發展至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亂,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為求自保不愿遠行,絲綢之路逐步走向低谷[5]。
2.1.2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邊陲的茶馬交易市場,起源于唐宋時期,興盛于明清兩代,指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的民間國際貿易通道,是一條連接歐亞大陸的古老貿易之路[6]。在這條通道上發生的不僅僅是貿易商品的交換,還包括與各國多元文化的交流。有學者認為,茶馬古道的形成是唐代以前世界屋脊地帶一系列重要古道連接改造的結果,根本原因是“恃茶行為”在世界屋脊帶上的形成,轉型標志就是茶成為古道的第一商品[7]。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路程最長的古商貿通道,也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絲綢之路相并列的又一條國際通道[8]。
2.1.3 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凋零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務之路。萬里茶道從中國福建崇安起,途經鄂、豫、晉、冀、蒙,從伊林(二連浩特)進入今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過庫倫(烏蘭巴托)抵達當年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其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而后又被傳入中亞其他國家[9]。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萬里茶道迅速衰落。
2.1.4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形成,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而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早于漢代[10]。在唐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亂及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11]。我國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以南海為中心,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路。據考證,海上絲路不僅僅運輸絲綢,也運輸茶、瓷器等貨物到國外,同時將所到之國盛產的香料、藥材、寶石等帶回中國。
2.2 早期茶文化發展與茶葉出口貿易內在聯系
早期由于交通不發達以及文化溝通方面存在阻礙,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葉貿易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在這一階段,中國茶出口貿易往往不是簡單的貨物交易,還包括文化上的交流和飲茶風尚的傳播,兩者具有一致性,在時空和地理上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日韓兩國的遣唐使及僧人來我國引種茶籽,同時被學習帶入他國的還有我國的飲茶習俗及其他文化。不同的傳播途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陸地可以被看作是茶文化傳播與茶葉貿易的主要路徑,而亞歐地區則是我國早期茶文化的主要傳播地域。茶文化的傳播路徑因地制宜,呈現多元化、多種方式。
3 近代茶文化發展和茶葉出口貿易
3.1 近代茶葉出口貿易的特點
近代我國茶文化發展史及茶葉出口貿易歷程,從根本上反映的是我國近代的興衰史。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西方列強徹底撕下偽裝“文明”的外表,對我國實行侵略,這一歷史階段茶文化和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歷程儼然是最真實的見證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與北非國家之間的茶葉貿易逐漸恢復。而我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茶葉貿易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僑銷茶大量輸入東南亞國家,在戰爭爆發以后,僑銷茶出口量下降,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茶葉出口貿易幾乎斷絕。
3.2 近代茶文化傳播的特點
伴隨著茶葉通過貿易的形式進入西方諸多國家,我國茶文化也對各國文化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背景下,我國茶文化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變革,推動了西方國家“中國熱”的興起。我國茶文化與別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新的茶文化形態,影響和改變了世界消費結構和貿易格局。
3.3 近代茶文化與茶葉貿易間的聯系
茶發展至明清兩代,大量茶葉著作刊行。明清時期是茶藝多元化發展的時期,也是研究茶藝文化學科化的成熟階段。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為英國帶去了我國的飲茶風尚,許多夫人公主爭相效仿,英國的下午茶也因此誕生[1]。茶在英國市場的大量需求,導致中英貿易逆差,英國開始了以武力和鴉片貿易等途徑對我國的入侵,同時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種植茶葉,以維持殖民地茶葉發展繁榮,對華進口茶葉實行各種限制[1]。茶文化傳播在這一時期受到很大的影響,茶葉出口貿易無法比擬往日輝煌。
4 現代茶文化發展和茶葉出口貿易狀況
4.1 現代茶文化發展
進入21世紀,中國茶文化邁入復興期。經過茶界同仁和熱心茶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中國茶文化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12]。這一階段,各地茶文化活動更加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例如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與茶葉有關的節日,如福建省武夷市的巖茶節、云南省的普洱茶節,河南省信陽市以及其他產茶大省的“茶葉節”,都以茶為載體,以促進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而且,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也建起了很多茶館,茶文化國際研討會也舉辦了數屆,吸引了中外許多學者、商人和政治家,尤其在世博會上中國茶的轟動效應,更為全面促進茶貿易的發展增添了時代活力。種種現象無一不在彰顯著我國茶文化的繁榮興盛。
4.2 現代茶葉出口貿易狀況
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茶葉出口貿易得到迅速發展,至今,茶葉生產和出口趨于穩定,茶葉出口品種主要集中于紅茶、綠茶和烏龍茶,其中又以紅茶發展最為迅速,潛力最大。據數據統計,2016年我國茶葉總產量及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國雖是茶葉生產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出口強國。從SWOT分析法角度分析,我國茶葉出口的優勢在于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近年來活躍的茶文化活動推動著我國茶葉經濟的發展;而且,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廣闊,制茶工藝多樣化,生產茶類繁多,出口茶葉種類多樣化,優勢明顯。我國茶葉出口的劣勢在于我國茶葉生產技術相對于其他茶葉出口強國還有待提高,進口國制定的技術貿易壁壘嚴重限制了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我國茶葉出口主要種類在國際市場名聲不顯,國際地位有待提高。此外,我國茶葉出口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小,未出現能與國際市場大牌茶葉出口外企相匹配的企業。同時,在世界主要茶葉生產國中,僅中國尚未形成獨立的茶葉出口拍賣市場,大大降低了中國茶葉的出口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走向國際市場[13]。
4.3 文化發展促進茶葉對外貿易
在十七八世紀掀起的“中國熱”之后,中國茶文化遠傳歐美大陸,為我國茶葉貿易出口帶來了很大的契機。在那段時期,我國茶葉大量輸入歐美等一些國家,幾乎處于壟斷地位,而我國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新的茶文化形態改變了全球茶葉消費結構和貿易結構。對于茶葉企業,茶文化發展能構造出優秀的茶葉品牌,賦予茶葉產品更高的附加值,在營銷推廣茶葉品牌時也主要依靠茶文化的傳播。當前我國茶葉對外貿易遇到的問題之一便是目前茶葉品牌缺乏國際競爭力,而茶文化發展有利于塑造茶葉品牌,提升其國際競爭力,進而促進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
5 結論
5.1 現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茶葉發展緩慢,茶葉出口貿易存在一些問題。1)茶葉出口結構不合理,大部分還處于出口茶葉原料的大宗貿易,且大多數出口茶企選擇薄利多銷,缺乏茶葉品牌培養和維護意識。2)出口國大部分是亞非地區,少數進入歐美市場。3)我國出口的茶葉絕大多數還只能采用傳統的飲茶方式使用,不能順應市場上茶葉消費的主流。4)我國出口茶葉品牌競爭力弱,在國際市場遭受來自其他國際品牌的沖擊,缺乏品牌競爭力。
5.2 以茶文化帶動茶葉對外貿易的展望
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想要打破瓶頸,更上一層,離不開茶文化的傳播發展,二者相輔相成。應先在文化上占據國外茶葉市場,通過茶文化的引導,宣揚傳統“清飲”的文化體系。活躍的茶文化活動能為外來者展示中國茶獨特的魅力,為我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來往及文化交流在創造一種積極的文化氛圍。而且,作為華夏子孫,在促進國際貿易往來的同時,更應注重展現我國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的茶葉出口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盛敏.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與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7.
[2] 陳保亞.茶馬古道 維系歐亞大陸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2-05(A4).
[3] 韓星海.絲綢之路中國茶[J]. 柴達木開發研究,2014(3):63-64.
[4] 吳覺農.茶經述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 馮建勇.海路綿延通萬國[N].人民日報,2014-08-03(010).
[6] 陳保亞,劉青.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聯合考察答問[J].科學中國人,2013(5):40-44.
[7] 鄧玉函,葛恒君.神話、禮化與商化:云南少數民族茶文化功能變遷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5):10-16.
[8] 焦虎三.茶葉的世界之旅[J].南北橋(國學),2012(4):16-19.
[9] 魏亮.文化線路建筑遺產價值評價及保護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10] 珠江水運期刊編輯部.“海絲”興衰記[J].珠江水運,2015(2):56-57.
[11] 黃文杰.萬里絲路與寧波海洋文化[J].寧波通訊,2015(8):12-21.
[12] 陳升畢.安化黑茶產業創新系統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5.
[13] 彭虹.“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茶葉出口的SWOT分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8(1):10-1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