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摘 要 當前,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物質標志之一,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機械化不僅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農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的體現,彰顯了生產力與“三農”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探究促進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以促進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遼寧省葫蘆島市
中圖分類號:S23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69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生產領域的變革,而工業化及信息化的進步又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水平。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應當立足于自身實際和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針對存在的問題有所突破,不斷促進本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1 完善投入機制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一關鍵性因素也是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所在。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須突破資金難題,完善投入機制,建立以受益農戶投入為主、國家資金投入為導向、社會資金為補充的新機制,確保資金來源的穩定。
1.1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必要的資金投入、完善的財政保障政策以及健全的補貼機制,而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作為保障。政府應從以下3點著手,加大財政投入,以促進農機化發展。
1)繼續落實農機具補貼政策,增加農機專項資金總量投入水平。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機具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大型農機具,如不能提供足夠的補貼,則會導致購買者的購買積極性下降甚至喪失。因此,需要調整補貼水平,使其額度能確保購買者獲得利潤[1]。
2)確保市場需求大且短缺的重點機械引進與研發支持力度。各級財政尤其是葫蘆島市市一級財政,應重點做好農機具引進與研發的投入保障工作,支撐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
3)健全支撐農機化發展的投入機制。政府在農機化發展方面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農機化發展必需的外部條件。遼寧省葫蘆島市應當進一步健全農機化發展的投入機制,并增加農機購置貸款補貼,為農民購置農機具提供擔保,合理化財政投入。
1.2 引導和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投入,但是完全依靠財政投入并不現實,需要建立并完善農機化發展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農機化發展提供穩定、充足的資金。
1.2.1 拓展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需資金籌集渠道
擺脫農業機械化發展嚴重依賴財政投入、個人投入的局面,逐步實現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以及社會團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結構,放寬資本進入條件、豐富資本參與形式,實現資金供給的多元化。同時,遼寧省葫蘆島市還可以依托自身優越條件,積極圍繞農業機械化發展項目進行招商引資,通過外源資金的進入加快葫蘆島市農機化的發展[2]。
1.2.2 提高農機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率
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機發展資金使用分散,以致效率較低,效果不明顯。可以引導農民以股份合作制、訂單農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協會等形式,將有限的、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共同購置農機具,共同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到投入足、用的好。
2 優化農機裝備水平
農業機械化裝備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物質載體。當前,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機還存在著裝備結構不合理、裝備水平較低的問題。因此,應當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為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提供物質支撐。
2.1 調整農機裝備結構
葫蘆島市農機裝備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均衡問題。這就需要當地根據地區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以及產業化經營方向,配置農機,對農機裝備結構進行調整,并不斷優化。
1)調整大、中、小型農業機械的比例,重點加大大中型農業機械所占比例,尤其應加大功能多、效益好、投入適中的中型農業機械比例,確保各類型農業機械配置合理。
2)結合地區農業生產地形地貌配置農業機械。注重適合山區、丘陵地區農用地農業生產農機具的引進,提高該類地區農機與農藝的適合度,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
3)加快農作物生產過程中薄弱環節的農機裝備水平,實現農機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合理分布,特別是在農作物收獲環節應重點加強,同時適時做好舊農機的淘汰、故障農機的維修養護工作。
2.2 促進農機科技進步
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還需要農機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改良,這也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關鍵性因素。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尤其要重視農機科技的進步,以帶動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
2.2.1 設計適合葫蘆島市地形地貌的農機具
葫蘆島市應當結合當地資源特點,以提高農業機械的實效性為目的,研制適合本地區農業用地地形地貌的農機具。應鼓勵農機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調查分析農機作業基礎環境,并鼓勵農民提出寶貴意見及農業生產所需,確保研發出的農機具具有實用性。同時,科技、農業等部門應加強聯系,強化與研發機構的合作,結合葫蘆島市農業發展趨勢,重點開發玉米、大豆、水稻、花生、馬鈴薯等作物收割機,逐步實現農機具對農業生產環節的全覆蓋[3]。
2.2.2 加強經濟類作物農機具研制
葫蘆島市經濟作物種植廣泛,產量高且品質優良,在生產中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持續增強,而葫蘆島市現有農機具不僅在數量上難以滿足需求,在生產適應性上也很難滿足。因此,葫蘆島市應加強對本地區特色經濟作物農機具研發的投入,抓緊科研攻關立項,開發適合本地特色經濟作物生產的農用機械。
3 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已經成為農業機械化轉換為現實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途徑。構建完善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能否實現持久發展。
3.1 加強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
推廣農業機械并普及相關知識,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還有利于農機具工業發展。各級農機主管部門應將農機具的推廣作為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確保各級農機推廣部門的運轉經費,并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充實職能。具體建議有以下3點。1)完善現有農機推廣體系,構建更為完整、健全、有效的農機推廣網絡,并強化動態管理和建設,將示范戶和重點戶納入到推廣體系中,形成示范帶動,提高農機推廣的實效。2)提高對宣傳工作的認識,加強農機工作宣傳,并普及相關知識,幫助人們切實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3)確保推廣資金落實到位,層層落實、統一調度,解決農機推廣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3.2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機推廣服務組織
農機推廣服務組織數量少、服務層次低,已經成為制約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當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措施,堅持導向性和扶持性,以農機作業市場的培育及充分發展作為重點內容,鼓勵和發展形式多樣、運行機制多元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建設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如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農機作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逐步實現農機作業隊伍的壯大與專業化。
3.3 加強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絡建設
信息化給社會各個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同樣也給農業生產領域帶來了諸多改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長足進步。在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中,必須強化信息網絡建設,支撐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1)廣泛收集信息,并將信息擺在資源的高度進行開發。將農機供需信息、從業人員培訓信息、農機操作養護信息、推廣信息等分門別類的納入到信息網絡中,并及時發布、動態更新。2)強化信息傳播,做好信息的利用工作。農機有關信息,僅僅收集到位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傳播到信息需求方。
4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難以滿足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是導致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受限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十分必要。
4.1 注重農機推廣服務人員的培養
在農業機械化進程中,農機推廣服務人員扮演的角色不可替代。作為農機從業人員的重要組成,遼寧省葫蘆島市農機推廣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還較為低下。因此,需要強化對農機推廣服務人員的培養。
4.1.1 培養農機推廣人員服務能力
農機有關部門應當繼續強化對農機推廣人員的定期教育培訓,注重農機推廣服務人員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時,應當定期去外地考察調研,學習先進地區經驗,動態掌握前沿農機技術與使用方法,豐富農機服務內容。另外,還要注重農機推廣服務人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切實提高服務水平[4]。
4.1.2 培養高層次人才
一支優秀農業機械人才隊伍的打造和建立,需要在確保農機單位從業人員待遇的同時,為其發展創造條件,調動高層次人才投入農機事業發展的積極性和熱情。
4.2 完善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體系
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遼寧省葫蘆島市應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體系,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水平,為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提供保障。
4.2.1 開展農村職業培訓
各級政府要持續提高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水平,對現行教育體制予以完善,并健全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長效機制。應組織建立農村職業(成人)教育培訓養成中心,施行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對農民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好教育培訓體系作用,全面提高農村職業、成人教育質量。
4.2.2 開展科普下鄉活動
積極依靠各地農廣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民科技培訓基層單位,普及先進、適用本地的農機科技,通過提升廣大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來推動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安平.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探討[J].北京農業,2015(20):130-131.
[2] 徐雪高,龍文軍,何在中.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與未來展望[J].農業展望,2013,9(6):56-61.
[3] 徐正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時代農機,2016,43(7):15-16.
[4] 楊敏麗.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探討[J].南方農機,2015(1):7-1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