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麗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全世界不同地區間的溝通聯系日益頻繁密切,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基于此,介紹了重慶市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的發展情況以及主要防控措施,并且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建議,以期能夠為改善重慶市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情況作出一定積極貢獻。
關鍵詞 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73
外來入侵生物是指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引入或和自然擴散傳入的方式進入當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系統并定植,其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并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多樣性、本地生物物種、農林牧漁業、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都帶來嚴重危害[1]。
1 重慶市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發生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重慶市主要調查發現的入侵物種有14種,其中植物有7種,主要為空心蓮子草(如圖1所示)、水葫蘆、紫莖澤蘭;入侵動物有7種,主要為福壽螺、稻水象甲、橘小實蠅。發生面積最多的是空心蓮子草,年發生面積在13.340萬公頃以上,入侵生境主要為撂荒地、果園、菜地等;發生面積次之的是稻水象甲,年發生面積在2.668萬公頃以上,入侵生境主要稻田;發生面積第三的是福壽螺,年發生面積在1.334萬公頃以上,入侵生境主要為水田、溝渠等。
2 重慶市外來入侵生物主要防控措施
2.1 宣傳培訓
識別和了解是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的關鍵。目前,廣大民眾和調查技術人員普遍存在識別難、不了解、為害認識不到位等問題,只有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培訓,才能提高廣大干部群總“知毒、識毒、防毒”的能力,實現外來入侵生物“群防群策”的目標。多年來,重慶市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和各區縣通過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召開現場鏟除培訓,發放宣傳資料、掛圖、電視、報紙、網絡等方式開展廣泛宣傳。年培訓30余次,年受訓人數5 000余人,年發放宣傳資料10 000余份,提高了干部群眾對外來入侵生物的形態特征、為害及防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為全面開展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2.2 開展綜合防治
2.2.1 人工鏟除
人工鏟除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適用于所有入侵物種,對為害面積不大的入侵物種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其缺點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力物力,且鏟除不徹底、易復發。
2.2.2 化學防除
化學防除適用于發生面積大的入侵物種的防治,具有見效快、防除較徹底的特點。但化學防除成本較高,不同入侵生物的防除藥劑不同,需經過田間試驗才能找出防治效果好的農藥,有些物種很難找到防除效果好的農藥。
2.2.3 生物防治
理論上講,生物防治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但是外來入侵生物之所以能在原產地以外的地區擴張蔓延,就是因為沒有天敵。目前,在福壽螺的防治上偶有采取喂養鴨子,讓其在農田或溝渠中吃食幼螺,從而達到防治福壽螺的目的[2]。
2.3 應急預防
2006年,原重慶市農業局制定并印發了《重慶市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應急預案》,對突發或大面積爆發外來入侵生物危害處理提供有力保障。
3 重慶市外來入侵生物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管理制度
各區縣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的職能職責均設在農業環保站,但缺乏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開展大都依托市站和其他工作對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的部署與考核。
3.2 缺乏監測預警
絕大部分區縣沒有建立相應的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機制,沒有組織開展監測預警。
3.3 防除效果不明顯
外來入侵生物無天敵或天敵少,適藥性強,現有防治技術的效果還不理想,普遍存在著每年瘋狂生長的情況。
3.4 資金不足
外來入侵生物防除沒有專項資金,市區縣兩級也基本沒有安排工作經費,相關工作開展困難。
3.5 缺乏技術力量
各區縣及鄉鎮相關工作人員大部分非專業出身,加之年齡都較長,雖然組織了一些相關技術培訓,但學習起來較困難,外來入侵生物識別能力較差,給調查監測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4 重慶市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對策與建議
4.1 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重視程度
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的相關規定只散見于《農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中,法理基礎欠
缺[3]。因此,相關部門應通過多媒體、政協人大會議、政務公開等渠道加大宣傳,保持輿論熱度,引起政府和部門重視;同時,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提高技術人員專業知識,有效推動防治工作。
4.2 強化部門聯動
1)加強農業與林業、海關、園林等部門的協作,做好外來入侵生物檢驗檢疫工作,嚴把入侵關。2)加強農業環保與植保、漁業部門的協作與聯動,解決信息不通、機制不暢、應急不力等問題,做好外來入侵生物監測與防治工作。
4.3 保障資金投入
目前,外來入侵生物野外調查、室內鑒定等所需的必要裝備、儀器設備和場地缺乏,沒有開展監測預警與應急防除的專項經費,不能有效開展防控工作。將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納入政府重點任務,由市和區縣兩級財政安排隊伍能力建設專項資金、監測預警例行資金和應急防除的應急資金,是防控走上正軌的保障[4]。
4.4 加快防治技術研究
沒有技術或技術操作性差是防除的難點。針對此問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針對境內發生面積大、為害重的外來入侵生物,研究出防治效果穩定、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操作性強的實用防治技術,是推動防治工作的技術保障。
4.5 開展防治技術試點示范
加快有效的防治技術的試點示范和推廣,結合產業發展,鼓勵業主、農戶等經營主體自覺開展外來入侵生物的防除,使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工作既能體現生態效益,又能產生經濟效益,形成全民防治外來入侵生物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 邵革賢,楊明彬,劉金珠,淺談保山市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現狀[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10):117.
[2] 秦曉輝,周明冬,趙前程,等.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及控制[J].新疆農業科技,2010(1):49.
[3] 史延通,淺析我國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和對策[J].吉林農業,2012(2):139.
[4] 梁偉紅,李玉萍,方佳,等.海南省農林外來有害生物預警體系的構建[J].熱帶農業科學,2012(2):57-6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