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摘 要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其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不斷激發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了智慧鄉村建設,加速了鄉村振興。智慧鄉村克服了鄉村發展的一些弊端,是鄉村發展和振興的主要方向。基于此,介紹了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目的,分析了當前智慧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鄉村振興;智慧鄉村建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82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我國鄉村發展一直都滯后于城鎮發展,導致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協調,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更加大了二者間的差距。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應用于鄉村建設當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鄉村建設和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智慧動力”,以實現鄉村振興成為了當前從理論到實踐都急需研究的一項課題。
1 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意義
智慧鄉村積累了來自政府、企業、社會和鄉村等多方面的大數據,實現了各方的數據鏈接和信息融合,各類資源能快速互聯互通,有利于鄉村數據化、信息化和精細化的管理,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加速器。
1.1 有利于縮短城鄉發展信息差距
一直以來,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都是以城市為中心展開的,鄉村長期處于忽略或被遺忘區域。因此,除了城鄉二者發展差距外,還出現了新的“信息差距”。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信息是作為一種商品存在的,必然受到市場的影響和控制。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方法和手段可以控制信息的復制和傳播。因此,在國家戰略中,把鄉村與全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之網”聯系起來,是解決鄉村“信息稀缺”和“信息短缺”問題的必要途徑[1]。
1.2 有利于加快鄉村供給側改革
從市場供需理論分析,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質就是供求失衡,發展不足。從供給方面看,鄉村農產品市場普遍較差,大部分農民放棄農業進入城市。從需求方面來看,消費者普遍買不到安全食品,沒有貨源,大量依賴進口,造成農產品供求失衡,使農業為主的鄉村一、二、三產業不能發展,鄉村和小城鎮產業空洞,人員流出,最終導致了鄉村的落后。
要解決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就必須進行鄉村供給側改革,有序組織生產、流通和消費,形成供需透明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通過鄉村供給側改革,農產品供需平衡將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吸引人才和消費回歸鄉村,充分激活鄉村沉積資源,實現城鄉住房供需平衡、城鄉工業平衡、城鄉公共服務均衡,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1.3 有利于加速鄉村資源整合
1)鄉村各類資源的不斷整合,能夠推進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優化城鄉土地、人口、工業和空間的布局,突破傳統的農業生產分散模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通過提高農業機械普及率,能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能夠提高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競爭力。通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2)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鄉村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資源以及鄉村社會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可以以商業或市場的方式連接到“互聯網”,從而實現合理的城鄉資源配置,讓鄉村的社會資源升值。
2 智慧鄉村建設發展現狀及面臨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智慧鄉村建設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探索、全面推進3個階段。1)萌芽階段(2000—2009年)。這一階段主要以福建、云南為代表。2000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時提出了建設“數字福建”,2002年福建省印發了《數字福建“十五”建設規劃》,文件包含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2007年,云南省印發《關于實施“數字鄉村”工程建設的意見》,“數字鄉村”開始正式出現,云南省也成為了最早提出“數字鄉村”的省份。2)探索階段(2010—2016年)。在此期間,在國家政策方面,原農業部連續兩次發布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五年規劃,促進生產信息化、經營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信息化在全國廣大鄉村地區的發展,促使鄉村基礎支撐能力提升。在實地建設上,智慧城市建設在一些地方開始興起,并向鄉村拓展,如北京的“美麗智慧鄉村”、廣州的智慧鄉村綜合信息平臺、上海的智慧村莊、山東的移動“智慧鄉村”、湖北的“智慧鄉村”、安徽的“智慧云村”等。3)全面推進階段(2017年至今)。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全面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智慧鄉村建設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時代。這一時期主要是上一階段建設力度的加強和推廣。
三個階段的發展為智慧鄉村建設打下了扎實基礎,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也開始向廣大鄉村擴展,為智慧鄉村的總體設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信息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智慧農業、智慧鄉村旅游、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和智慧政府等領域。當然,智慧鄉村建設全面推進還面臨以下3點問題。1)在政務云方面。職能部門繁多,信息孤島嚴重;缺乏業務管理軟件;缺少大數據平臺支撐,導致農民辦事難;黨務、村務、三資公開不到位,缺乏監管,存在腐敗隱患。2)在商務云方面。農民、農民企業、家庭農場及合作社等經營混亂,缺乏專業管理支撐;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經常會導致農產品滯留;農產品質量安全無法追溯;對市場把控不準確,缺乏科學指導和價格行情預測,谷賤傷農頻發,增產不增收。3)在農務云方面。農民種植技術匱乏,缺乏科學指導和學習平臺;土地權屬信息不清晰,流轉混亂,不利于土地制度改革和規模經營推廣;土壤老化嚴重,缺乏科學配肥;農業現代化水平低,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沒有有效推廣應用;農企缺乏專業的管理軟件支撐,對自身相關政策缺乏認識[2]。
3 大力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智慧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廣大鄉村地區未來發展的方向。智慧鄉村主要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憑借鄉村先天具有的人物網連接、參與互動、跨界融合等特征,使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處于“智慧”狀態。從全國各地的推進情況來看,智慧鄉村建設的推廣主要應從基礎建設層面和智慧應用層面來考慮。
3.1 基礎建設層面
從基礎建設層面看,應加快推進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是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加快推進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其目的就是要借此打通鄉村向城市的信息接入通道。為更好地建設數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要繼續大力推進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寬帶網絡覆蓋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努力提高城鄉光纖寬帶的普及率和可達性,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的縱深覆蓋,大力推進鄉村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的商業化,在條件允許的地方構建數據平臺(互聯網平臺)。
另外,推進智慧鄉村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需求,用互聯網、通訊網、物聯網和文旅手法,規劃和設計鄉村的節點布局。1)適應當地條件并對其指導和分類。對于城鄉交界的鄉村地區,有必要納入城市規劃;對于具有傳統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莊,有必要為維護和繼承其文化價值創造條件;對于擁有自然景觀和田園特色的村莊,需要全面保護。2)突出村莊的主體。村民是村莊建設的主體,在建設智慧鄉村的過程中,政府和村民應該協調互動,注重培育和發揮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組織的作用。3)將傳統遺產與時俱進。不僅要挖掘當地特色,還要與時俱進,以增強文化自信心。
4)保護和發展同樣重要。保護鄉村風格的前提是改善生活環境,否則將永遠存在破壞風格的驅動力。因此,有必要對鄉村建設項目資金進行整體安排;創新政府支持的組織模式,提高支持效率;改革績效考核激勵機制,著力激發鄉村內部轉型,共同促進鄉村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5)加強理論研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跨界融合的規劃設計人才。6)立法保護鄉村風貌。智慧鄉村建設要的不是大拆大建,做新如舊,而是需要保護性打造,把現代化的科技和文旅手法融入進去,讓暖實力驅動鄉村的智慧感[3]。
3.2 智慧應用層面
從智慧應用層面看,應著重從“產業、生態、鄉風、治理、民生”五大智慧應用層去布局。智慧鄉村的實質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滲透到鄉村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智慧的應用,使村民從應用層面上得到經濟效益、工作效率和生活滿意度的提升。在設計智慧應用功能時,應立足本地需求,搭建符合本地特色的應用體系。智慧鄉村的智慧應用體系主要是在設計的價值互聯網平臺上打造好三大板塊,即政務、商務、農務。通過價值互聯網平臺,可推動鄉村供給側改革,解決農民怎么種、怎么賣問題,有效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美好鄉村建設、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發展,實現實時農業環境監測、農產品質量追溯、農業智能化等,推動教育信息化,完善村民保障信息服務。塑造好一個中心,即智慧鄉村自治管理中心。鄉村的管理,除了法治和德治,還要留給村民一定的空間自由,讓他們自治管理,還權于農民。通過價值互聯網平臺,每個村子都可以創建自己的自治管理中心,提供一個平臺來運行自治管理中心和應用程序,并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管轄機構來解決自治管理中心之間的沖突。
參考文獻:
[1] 牛永輝.互聯網經濟體:改革40年鄉村振興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8(4):39-44.
[2] 汪閔.淺析加強科技創新對于助推鄉村振興的意義[J].山西農經,2018(14):20.
[3] 陳松良.智慧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理念[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29(1):37-39,4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