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宜
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話:“人吃下的東西就是你自己。”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你給下一代什么樣的教育,下一代就可能成長為什么樣的人。
在由溫儒敏先生牽頭編寫的、人教社出版的統編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大幅度增加,這是70年來,語文教材內容上變化最大的一次。明顯地表現出“回歸傳統”“傳承民族文化”“從古典文化中尋求營養”的一種傾向。
大約四年前,親見臺灣明德項目的負責人陳先生背誦晁錯的《論貴粟疏》,兩千余字,一氣呵成。問所學專業,答曰:土木工程。讓人大吃一驚,驚的是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驚的是臺灣的母語教育理念——學好文言文,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白話文(語體文)自然差不了,如同毛筆之于鋼筆、油筆、鉛筆。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林語堂他們那一代人,并沒有專門學過白話文,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用白話文表達思想,反而顯得更有底蘊、有味道、耐咀嚼。
這對語文教學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兒童學習古典詩詞,不在于詩詞是否屬于考試內容,不在于孩子將來學什么專業,不在于在生活中是否直接使用,而是涉及人的修養形成,涉及靈魂的純凈,涉及人格的塑造,甚至涉及一個民族、一代人的文化涵養。
一天晚上,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校園里散步,發現幾個四五年級的女孩在單杠旁邊,比賽著背誦《長恨歌》,看誰一氣呵成,看誰流暢不卡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是“吃牛肉長大”的,我不相信一個脫口能背誦《琵琶行》的人能出口成臟;我不相信從小浸潤在李清照詩詞中的女性能在高鐵上霸座,在大庭廣眾下滿口穢語……
我們現在該思考的是:在教材中古典詩文占了三分之一的背景下,怎么調整我們的語文教學?古典文化儲備很弱的我們這幾代人,如何應對這種變革,在應試教育還頑固地主宰著教育行為的背景下,如何從這一代孩子起,讓他們童年時就開始吸收儲備文化經典?這確實值得研究。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事項是當務之急:
一是語文教師盡快補上古典文化的課。過去沒有背會的,現在要背會;過去沒有讀過的,現在要讀;過去不懂的常識,要重新學習,如平仄、押韻、四聲、對仗、用典、化用,以及職官、器皿、地理、民俗、服飾、禮數、建筑等文化常識。這些東西可以不直接教給學生,但教師得初通若干,得儲備幾許。假如有學生問:老師,李益的“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不押韻啊?”你就得懂古今語音的流變;假如學生問,為什么不同的唐詩胡亂地組合在一起也順口呢?你就得懂四聲、平仄、韻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