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和法治社會僅僅依靠吸收和借鑒西方的經驗恐怕不能適應我國特殊而又復雜的國情,建設法治中國和法治社會必須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先秦法家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關于法治思想的最高成就,在反思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同時,我們應該結合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現實情況,對推進我國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本文闡述了先秦法家思想產生的背景,思想內涵及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從變法、立法、普法、執法、普法五維度敘述先秦法家法治思想中的積極因素,理論聯系實際,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總結吸取借鑒其中經驗教訓,從而得出啟示。
關鍵詞: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借鑒和啟示
中圖分類號:D9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013-04
作者簡介:李紅霞,女,漢族,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一、先秦法家思想產生的背景
唯物史觀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任何社會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先秦法家思想的產生發展和傳播當然也離不開當時動蕩的社會現實。但一個時期的社會背景是一個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總體體現,而這個總體體現為百家爭鳴的產生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一、在經濟上,生產工具由石器向鐵器轉變,土地所有制由井田制轉向私有制。(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春秋后期,生產工具得到革新,從以前的石器轉變為鐵器,牛耕技術得到發明和推廣,生產工具作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促使大量的土地勞動者得到解放,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在忙完公田作業的基礎上還有能力去開墾荒地,將荒地轉變為自己的私田,當時的政策明確規定私田里生產的農產品不用納稅,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開墾私田生產農產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私田的大量開墾,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的限制被打破,井田制隨之也遭到破壞。這使得君主意識到社會制度必須要隨著經濟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改變,否則將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的逐漸衰退導致禮崩樂壞。(1)由于經濟基礎的改變,戰國中期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封建貴族逐漸沒落,新興階級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1]。(2)周王室禮治思想已經不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治理社會。這使得各諸侯國紛紛脫離周王室的統治,通過不斷發動戰爭來擴充自己的疆土,壯大自己的實力。(3)舊貴族之間的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加速了社會制度土崩瓦解的速度,加速了周王室的滅亡。(4)“禮崩樂壞”局面的打破導致西周的各種制度的改變和破壞。宗法制、分封制、世襲制逐漸被地主階級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度所代替,從此,地主階級的統治逐漸在我國確立。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文化的多樣性表現的更加突出,逐漸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1)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通過發動戰爭來擴充本國的實力。(2)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封建貴族雖然沒落,但他們是唯一有知識的人,同時也是最了解社會現實的人。他們為了生存下去被迫游歷各國,通過講學的方式宣揚自己的思想和救國之法。這種私學的興起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落后規定,促進教育的平民化、大眾化、普通化,使士族有了接受教育、改變社會階層和自己命運的可能性。(3)由于教育的平民化使得當時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2]。思想觀念的改變促使社會實踐發生了變化,為了維護統治,各諸侯國變法圖強,改變一些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制度,制定出了符合社會發展的法律制度,來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和利益。(4)教育的平民化使得接受教育的群體不斷擴大,各種思想在短時間內交流碰撞融合,推動了當時社會文化的迅速發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法家思想產生。
二、先秦法家思想的內涵和歷史地位
(一)先秦法家思想的內涵
第一、運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約束人們的行為,統一規范,治理國家,即使君主掌握著立法的權力但也要講究“順天道、因民情、隨時變、遵事理、量可能、務明易”[3]。雖然先秦法家主張任何人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君主的權力卻高于法律的權力,但先秦法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先秦法家所講求的“任何人”是除了統治者之外的所有人都需要服從的權威,這是法家思想局限和自我矛盾的地方。
第二、法家主張通過刑罰達到法治的最好效果。先秦法家認為的法治是不能超越君王,也就是“以法治國”[4],當然法律的作用和地位也被推到了至高點。但是利用嚴刑峻法來維護社會穩定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最終走上了重刑的道路,為秦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二)先秦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家們智慧的結晶。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法家的法治思想在秦朝的到了統治者推崇,地位也是史上最高,但由于過分推崇罰的作用,重刑主義遭到濫用,導致社會矛盾重重,雖然嚴刑峻法不是導致秦滅亡的唯一因素,但最終導致秦二代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漢開始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但是此時的儒家學說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借鑒了先秦各家各學派的精華形成的新產物,法家的法治思想當然也在儒家吸收和借鑒之列,所以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從未真正退出歷史的舞臺,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儒家外儒內法的治國方法就是法家法治思想在我國各個歷史階段發揮自己作用的最好說明,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一直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我國注重提倡依法治國,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作為我國法治的開端,同時也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們必須抱著敬畏的心,抱有客觀的態度追蹤溯源,運用揚棄的科學方法客觀看待歷史,一切從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客觀實際出發,推動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向前發展。
三、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先秦法家不僅重視法治建設,他們還認為治理好國家,還需要一套好的法律,包括從變法、立法、普法、執法等各個方面都比較完整的一套法律體系,完備法律制度是治理好國家的前提條件。
(一)變法思想:“不循今,不法古”
先秦法家認為社會是向前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法應該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要不斷改革,使之與時俱進,只有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具有相應的調整和變化,才能符合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韓非主張:“古今異俗,新故異備、世異而事異、事異而備變”。與此同時,先秦法家強調法律制度的相對穩定性,法是全國人們必須遵守的統一法則,不能朝令夕改,否則法律就會失去其權威,使人們失去了對法律的敬畏,法律將起不到自己的作用。
(二)立法思想:“因時順民,詳明穩固”
1.先秦法家主張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法令也要適應時勢,不斷革新,立法是法治的最重要的一環,更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2.法律的制定和內容都要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順應民心,只有為人民切身利益考慮的法律,人們才會想要去了解它、學習它、遵守它、擁護它。3.在先秦法家認為法律既要變革又要保持其穩定性,百姓才能避免少犯錯誤。4.商鞅說“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偏能知之”。法律約束的對象是廣大百姓,一定要通俗易懂,法令簡明易知,這樣百姓才能接受它了解其中的內涵。
(三)普法思想:“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1.先秦法家主張對法令的宣傳和普及,認為只有人們了解了法,法令才能順利實施。法律不僅要公之于眾,更需要的是要對法令進行大力宣傳,給民眾普及法律知識,廣大人民群眾只有知法、懂法,才不會觸犯法律,降低人民犯錯的概率。2.先秦法家還提出了“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觀點,韓非認為要樹立法治的權威,就必須打破私學,各級官吏不僅要學習法律,更要精通法律,做到“以吏為師”,才能向人民作出正確解釋和宣傳,才能準確地將政策要領傳達給人民,使人民懂法、守法、用法。
(四)執法思想:“任法必專,不別親疏”
“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5]”1.先秦法家認為執法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專業法治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取信于民,一切法律行為必須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落實,人民才會相信政府,相信政府制定的法律,按法律的規定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管親疏遠近,只要違法,就必須追責,以維護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2.法律具有普遍性,百姓在社會生活中必須依法辦事,即“不法法則事無常,法不法則令不行。”
(五)刑罰思想:“厚賞重罰,嚴刑峻法”
先秦法家認為法律的權威性是通過賞、罰來維護的,但更加突出突出刑罰的作用。先秦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認為趨利避害的是本性,主張通過厚賞和嚴刑峻法使人向善,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懲惡揚善的效果。但先秦法家所主張輕罪重罰,對于觸犯法律情節較輕的也重懲罰,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四、先秦法家思想對我國當前法治社會建設的借鑒和啟示
法治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又是人類追求公平正義的法治結果,更是推動社會進步、構建有序社會的法律保障。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對我國當前法治社會的借鑒和啟示,筆者將從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四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立法方面的借鑒和啟示
“順天道、因民情、隨時變”[6]。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法律應當順應社會環境的變遷,來適應統治的需要和人民生活多樣性的變化。要統一立法權,保障立法機關的權威,重視國家立法權的統一,有效地維護立法機關的權威,主張“法令由一出”,強調要重視法令制定的統一性,維護立法機關的絕對權威。
(二)司法方面的借鑒和啟示
第一、堅決以法律規定為準繩去量刑審判。‘秦是我國古代封建文明的起始,司法審判制度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部落時期的“大刑用甲兵”[8]。而法家主張惟法而治,強調審判量刑都應于法律為準繩,這個規定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惟法而治的司法行為結束了宗法等級制的落后司法制度,打破了以往“刑不上大夫”的不平等司法制,這是司法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不僅推動了我國司法制度的進步,同時也改變了我國根深蒂固的等級法治觀念[7]。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是我國當前法治的最基本原則,不斷提升我國司法審判的公正性,讓人民在每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是我國司法制度永遠的追求和目標。
第二、樹立司法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法律的威嚴不止嚴格的法律制定,還在法律的嚴格執行。韓非將“刑無差等”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法不阿貴”,提高執法能力和力度。但是韓非強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觀點,韓非是一位功利主義者,致力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地位和利益,所以在實際法律實施過程中,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刑無差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執法方面的借鑒和啟示
第一、防止嚴刑峻法,實行罪刑法定、罪刑相一致的原則。大多數學者將秦二代而亡的大部分責任歸結于法家的“嚴刑峻法”,這也是歷朝歷代批駁法家的主要原因。現代法治國家應當是“罪刑相適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國家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不能超越法律的權威性,嚴格按照罪有多大,刑就有多大,不能強加自己的主觀意愿。
第二、改變法律的實施方法,解決法律執行難的問題。“法律的權威和生命力在于實施,只有將法律付諸實施才能真正發揮法律的效力和作用。”[9]司法作為最后一道保障,應當嚴格執法,使法律得到有效的實施,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守法方面的借鑒和啟示
第一、要有正確的犯罪防范意識,培養公民的法治信仰。“先秦法家強調‘輕罪重罰、重刑止奸,“通過“以刑去刑”,使民眾不敢觸碰法律。”[10]但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公民對法律應該是尊重和敬畏,只有敬畏法律權威、相信法律效力和公正性,才會自覺地遵守、運用、維護法律,將法律當成自己內心的底線和信仰。只有內心樹立了真正的對法治的信仰,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捍衛法律。
第二、加強全民普法意識,加快司法隊伍建設和改革。“商鞅為了取締不利言論,提出“以法為教”的主張,用法律統一百姓的思想。”[11]要求法律通俗易懂,使民眾能夠理解遵守法律。
第三、培養法律專業人才,爭取做到全民知法學法懂法守法。無論什么時代,法律工作者的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法法律實施的效果和法治社會建設的成敗,他們是正義與道德的捍衛者,是溝通法律與人民的橋梁。在今天,只有培養一批專業良好、品質優良的司法隊伍,才能更好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和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譚寶剛.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論[J].湖南師范大學,2002.
[2]魏娜.春秋戰國時期百家關于法思想的爭鳴――儒家、墨家、法家法律思想初探[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4.12.
[3]武樹臣,李力.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57.
[4]《史記·太史公自序》釋義.法家不分別關系的親疏,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不區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來判斷.
[5]石磊譯.商君書[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6]郭春蓮.韓非法律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96.
[7]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8.
[8]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175.
[9]李飛.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研究[M].西安工程大學,2018:9-10.
[10]王思聰.先秦法家思想對我國當前法制建設的啟示[M].文史縱橫,2018.77.
[11]徐楠芝.先秦法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的價值[M].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