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是背靠背的交易,交易雙方只能通過交易相對人提供有關信息的方式評估交易雙方的資信狀況,進而完成電子商務交易。現如今電子商務已經躋身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然而,網絡購物大軍不斷擴大的同時,網購隱患也暴露出來。網購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收集利用,圍繞個人隱私信息,出現了具有財產屬性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經營權,這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定階段之后必然出現的結果。本文以網絡購物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相關法律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新出臺的《電子商務法》為指導,從個人信息角度出發,探討
我國網購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問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網絡購物;消費者隱私權;個人信息;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8;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073-02
作者簡介:孫浩然(1998-),男,漢族,山東濰坊人,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一、網絡購物中消費者隱私權概述
(一)網絡購物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界定
1.傳統意義上隱私權的定義
英國《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隱私權是不受他人干擾的權利,關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將人的私生活非法公開的權利要求。而“隱私權”一詞最早起源于美國,布蘭蒂斯和沃倫于1890年第一次明確地對隱私權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他們把隱私權定義為一種在封閉空間內,獨有的、排他的權利。自此,隱私權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逐漸受到了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然而,隱私權作為人格權的組成部分,相對于其他人格權,與隱私權相關的概念一直存在爭議。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未對隱私權進行一個統一而明確的定義。
2.網絡購物中隱私權的定義
網絡環境下的隱私權不同于傳統的隱私權,但其實質上也是“隱私權利在網絡環境中的擴展,并非是一種獨立的、新出現的隱私權類型”。學者趙華明認為:“網絡隱私權是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實時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二)網絡購物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特點
1.網絡購物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客體范圍擴大
隱私歸屬于個體私人空間領域,是無關公共利益的個人私事,是指個人的具有排他性的秘密,是個人有權控制且不為他人所知悉的信息。但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內容大大擴展,公民在網絡上自動或者被動暴露的個人數據都屬于隱私類別,包括個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等,而這些內容在傳統買賣活動中是不能被定義為隱私的。例如網購活動中為了實現交易目的而提供的個人住址、聯系方式;微博、QQ或微信等社交工具中記載著私人信息、具有私人性質的網絡領域;以及電子郵件、賬號及密碼、云硬盤等私人內容。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線交易過程中的這些個人內容都應該受到尊重與保護,不應被非法利用或侵害。
2.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更易被侵犯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平臺的各個經營商收集和組織網絡購物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并進行分析和傳輸。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經營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以預測市場的實際需求,并根據分析的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和銷售計劃。在此過程中,在線交易中的消費者的個人數據易被泄露和非法使用,從而侵害消費者的隱私權,給消費者的經濟、情感甚至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二、我國網購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網購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現狀
我國目前在網購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相關法律尚不健全,只是較為分散地在一些部門法及單行法中有相關規定。《民法總則》第110條中明確將隱私權列為一項單獨的人格權,而第111條中則對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了明確規定。《侵權責任法》第2條也在民事權益的范圍中將隱私權單獨列舉出來,但是我國目前仍未對傳統隱私權進行過單獨立法,更何況是近些年因電商發展才出現的網購隱私權。
雖然《侵權責任法》第36條中對網絡用戶、提供網絡服務者侵犯網民權利的行為應該承擔具體責任進行了特別說明。但是,這樣分散且不具體的法律規定并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18年8月31日,電子商務領域的首部法律《電子商務法》正式通過,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電商的在線經營模式與傳統的線下買賣方式不同,電商活動中的經營者分為多種身份的不同人群。而《電子商務法》中規定,電子商務的經營者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對網購中以不同身份存在的經營者的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與限制,也對消費者的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
(二)網購中保護消費者隱私權存在的問題
1.電子商務行業自律公約內容簡單籠統,缺乏強制性
從對我國制定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中有關網絡環境下隱私權保護的規定來看,公約內容過于簡單,并未對網購交易中隱私權有詳細定義,對網購交易中隱私權的內容及網購交易中的隱私權侵權行為也沒有相關規定。行業公約是該行業內部各商家自愿訂立的契約,大多為基本的格式條款,條約內容根本經不起推敲。該類公約缺乏實踐性,不具有強制力,僅依靠該行業內部各經營者的自覺性,公約多數情況下形同虛設。另外,由于公約不具有強制約束力與懲罰性,沒有相應的機關可以對該行業與行業公約進行監管,所以對網購交易中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應該如何進行處罰也不曾有相應規定,一旦侵犯消費者權益很難對消費者的隱私權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
三、完善網購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建議
(一)加強電子商務行業自律建設
第一,可以創立專門的電商行業自律組織,要求電商行業的人員,無論是電商平臺經營者還是平臺內經營者都須成為該組織的會員。在組織內部建立專門的機構對會員的行為進行考核審查。第二,借鑒美國的經驗,確定在行業自律建設中政府的主導地位,形成自律組織的審查考核與政府的監管相結合的模式。政府應結合我國網購環境的實際現狀,制定在線購物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組織的審查機構通過該政策,借用政府的強制力,從而對電子商務行業內部實施更為有效的監督管理,約束電商從業者的行為。
(二)加強網絡交易安全建設
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在線購物已經取代傳統的購物模式,成為現如今的主流消費方式。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因為網絡安全存在的漏洞導致個人信息泄露,財產遭到損失,也是隱私權受侵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此情形下,各類加密軟件應運而生,無論是電腦客戶端還是手機客戶端,都需要此類加密軟件保護購物平臺中的個人信息。如若消費者不經意間進入某些非法網站,而該網站試圖利用網絡病毒等手段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加密軟件識別后就可對個人信息進行加密或者修改,防止消費者正確的個人隱私信息丟失與泄露。
(三)增強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現如今,電子商務行業中活躍著各式各樣的購物平臺與購物網站,各平臺的網絡安全建設良莠不齊。筆者認為,大型的老牌購物平臺,經濟實力雄厚,在安全建設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網絡安全更有保障。因此要引導、建議消費者盡可能得選擇眾所周知的購物平臺,安全隱患相對較小,不要貪圖優惠與低廉的價格,選擇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網購客戶端,以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可預估的后果。而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要提高個人對電子類購物證據的收集意識,例如與商家的聊天記錄截圖、雙方的收付款憑證以及賣方所開具的電子發票等,用以證明網絡購物行為實際存在。一旦出現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或者經營者非法收集、轉讓或交易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的非法行為時,網絡購物的消費者可以更好更有力地尋求法律救濟,通過訴訟等法律程序進行維權,用法律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結論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為我們帶來了更為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但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與目前的社會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的矛盾依舊存在。網絡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當前的網絡安全環境下,網絡購物所產生的巨大交易量與消費者個人隱私泄露事件的發生,讓民眾愈發關注網購過程中個人隱私安全的問題,電子商務經營者迎來了更多的關注與更大的挑戰。這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在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網購體驗的同時,要以《電子商務法》為行為的基本規范,對網購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受到侵犯的情形作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或保護手段。
[ 參 考 文 獻 ]
[1]王利民.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00.
[2]喬新生.電子商務法如何保護消費者信息[N].人民法院報,2017-02-13(02).
[3]張莉.從電子商務法看個人信息保護[J].保密工作:信息安全版,2018,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