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實務中大量存在的老年人之間存在的非婚同居關系,應當通過立法及司法的完善來更好地實現法律規制。通過法律調整這一特殊的法律關系,既體現出對老年人意愿的尊重,又能夠更周全地保障原本就處于弱勢的老年人群體,還有利于解決撫養、遺產繼承等現實的問題。立法方面,應該以具體規定的方式,肯定非婚同居的存在,明確在這一關系中各方的權利義務等。司法層面,則要妥善處理好涉及老年人非法同居引發的財產糾紛、繼承糾紛案件等。
關鍵詞:老年人;非婚同居;法律調整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159-02
作者簡介:李騰(1987-),男,福建漳州人,法學學士,任職于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
伴隨著社會發展及公眾婚姻等思想觀念的轉變,老年人非婚同居的現象日趨增多。對部分老年人而言,在年老時,在失去配偶后,找到一個“伴兒”,共同度過余生,不僅能夠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而且能夠從心理層面獲得極大的慰藉。這樣的同居生活模式,亦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子女養老的壓力負擔,適當減少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但同時,因缺乏婚姻法的保護,再加上部分老年人防范意識的薄弱,以及牽涉到子女而引發的各種財產爭議,使得因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非婚同居現象而導致的各類矛盾沖突也隨之增加。從法律的層面來看,我國現行立法對這一現象的規制約束并不多,也難免會使得出現權益保護不周等問題,因此通過對立法現狀的梳理,旨在找到從法律層面調整此類現象之路徑,以切實保障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的權益。
一、法律規制老年人非婚同居現象的必要性
從立法的層面來看,我國已有的立法中,并無關于非婚同居的單獨而明確的規定。這就意味著,沒有完成婚姻的“登記”,僅僅是依照雙方的約定而自行共同居住在一起,并不屬于“婚姻”的范疇,自然也難以受到相關法律的調整。法律層面規定的缺失,使得非婚同居處于“尷尬”的局面,無法得到正式法律規定的“肯定”,這種法律關系應該如何界定尚且存疑,更何談對當事人權益的保障?對于實踐中普遍存在且容易引發矛盾的法律現象,立法層面理應有所回應,而不是放任其存在。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規制此類現象,約束各方主體的行為,科學合理地調整相應的法律關系,方為上策。
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口數量與日俱增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發展趨勢。老年人失去配偶后,獨自生活或是與子女共同生活都會有諸多不便,因各方面的擔憂而不愿“再婚”的不在少數,這就使得非婚同居成為備受老年人青睞的生活模式。對于實踐中因此類現象而出現的矛盾糾紛,一般是當事人自行解決。司法介入時,因立法的不足,司法機關也很難準確地適用法律,由此也使得在這一法律關系中處于弱勢的一方,權利的救濟變得困難重重。基于保障不同主體權益,暢通權利救濟渠道的考量,理應進一步完善司法及執法,以確保救濟程序完善、保障力度到位。
二、法律層面調整老年人非婚同居關系的路徑
(一)立法層面的完善規定
立法層面,理應回應社會問題,從而調整社會關系,避免社會矛盾的形成與激化。針對老年人的需求,以及實務中大量存在的非婚同居現象,首先應該在法律層面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
首先,應該在立法層面肯定非婚同居的地位,并進一步明確這一法律關系中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可以先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承認“非婚同居”協議的法律效力,進而在婚姻法中,明確地提出這一概念,以及從人身及財產關系調整的層面作出進一步詳盡的規定。立法層面理應明確構成非婚同居應符合的條件,比如共同生活的狀態、時間、主體等,以此來判斷某一法律關系是否屬于非婚同居。法律對這一現象的“正面”回應,體現出了與時俱進之處,也旨在對此類現象進行法律層面的規制與指引,以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而不是任由其無序發展,以至于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
在明確肯定非婚同居的概念后,也應該明確在這一法律關系中,雙方各自承擔的權利及義務等。在人身關系方面,老年人的非婚同居模式下,雙方主體應該承擔“相互撫養”的義務,擁有“日常家事代理”的權利等。老年人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度過晚年,本身就是希望相互扶持,能有人陪伴。因此,要求非婚同居的對方履行撫養義務,也是基于雙方的意愿及需求而做出的要求。當然,如果一方老年人因疾病或是其他原因,而完全地失去了自理能力,也不宜對非婚同居的對方做出必須履行撫養義務的苛責。因非婚同居中,雙方老人完全就是以“婚姻”的狀態在生活,因此一般人是會將他們視作夫妻來看待的。在這一階段,雙方可以行使“家事代理”的權利,在日常家事的范圍內,雙方互為“代理人”,這一點與婚姻中的雙方也是存在一致之處的,是為了更好地便于雙方共同生活的展開,也是為了體現對第三方權益的保障。
財產關系方面,考慮到老年人選擇不進行婚姻登記而共同生活的模式,是基于其意愿的結果,因此在財產的處理上,也應該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允許其自行作出約定。這一點與婚姻內的約定財產制也是能夠協調統一起來的。鼓勵老年人在非婚同居之前,先進行財產處理上的約定,也是為了日后盡可能地減少糾紛和矛盾的發生。如果老年人未作出約定,則實行“分別財產制”,即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及支配。當然,為了共同生活的便利,可以考慮將雙方在共同生活期間用于共同生活的部分財產,作為共同的財產來對待。但老年人一方自行購買的,并非用于共同生活的財產,則屬于一方所有。
討論老年人的財產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會需要考慮到繼承的問題。如果是一方老人留有遺囑,遺囑中涉及到了對其同居老人的遺產方面的分割,則依照遺囑來執行。如果并不存在遺囑,從法律的層面來看,允許非婚同居的另一方獲得遺產的繼承權,也是必要和可行的。可以規定,非婚同居達到一定年限(建議至少五年以上),雖并非法定繼承人,但畢竟與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也極為緊密,因此可以作為“其他繼承人”來繼承一部分老人的遺產,賦予其一定的繼承權,也是對雙方關系的另一種肯定。對于雙方同居期間居住的房屋,另一方也可獲得房屋優先購買權,以及酌情考慮允許其獲得繼續居住的權利。這樣的規定,是盡可能地保障雙方的權益,保障弱勢方的權益,同時也是與傳統道德的要求、與公眾樸素的認知協調統一起來的。
(二)司法角度的應對
司法層面,法院等司法機構在處理涉及到老年人為主體的非婚同居引發的爭議案件時,除了要遵從已有立法之規定,也應該要遵循法律之原則,體現出保障弱勢一方主體權益的理念,以起到積極引導優化社會風氣的社會效果。在非婚同居所涉及到的共同財產分割時,需要尊重雙方之約定,而如無約定,則需要法官謹慎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財產分割的“實質公平”。畢竟對于已經老去、可能存在各種疾病,又牽涉到子女的撫養、遺產的繼承等各種問題的老年人而言,財產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司法中的公平處置,對各方主體而言都是極為必要的。因此在“分割”時,既要考慮到雙方在同居期間的生活模式及狀態,又要適當地向處于弱勢的一方,或是同居期間為家庭及對方付出較多的一方傾斜。還應該要適當考慮到同居關系解除后,因患病或是其他原因而導致的無法自理,或是沒有收入來源無法維持生活一方主體的權益的傾斜保護。綜合考量多方面原因,也是通過司法活動中法官的裁量實現“公正”,減少矛盾及維護家庭及社會和諧的一種可行方法。
三、結語
老年人之間的同居現象,更多的是一種雙方的默契,以共同生活的模式為主,且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主動“領證”的較少,因此也并不符合法律層面“婚姻”的要求,各方主體的權益亦難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我國立法層面尚欠缺對“非婚同居”的明確法律規定,使得因此類現象而產生的法律糾紛隨之增加,老年人群體正當的人身及財產權利,也有受到侵害的威脅。基于此,通過從法律層面調整老年人之間存在的非婚同居關系,既體現出對老年人意愿的尊重,又能夠更周全地保障原本就處于弱勢的老年人群體,還利于解決撫養、遺產繼承等現實的問題。立法方面,應該以具體規定的方式,肯定非婚同居的存在,明確在這一關系中各方的權利義務等。司法層面,則要妥善處理好涉及老年人非法同居引發的財產糾紛、繼承糾紛案件等,以體現對老年人的特殊關愛,減少家庭及社會層面的矛盾。
[ 參 考 文 獻 ]
[1]吳國平.老年人搭伴養老現象的法律規制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8(6).
[2]楊晉玲.認真對待婚姻家庭領域中的習慣——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制定為背景[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9(1).
[3]簡洪利.老年人非婚同居財產問題的法律保障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