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信息化的大環境之下,互聯網迅速的發展,傳統的作品不再限于書本、光盤等傳播媒介。網絡作品呈逐年增多趨勢,網絡作品著作權也伴隨網絡作品的出現而產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網絡迅速的發展與群眾良好的網絡需求矛盾不斷,著作侵權現象時有發生,著作權主體矛盾日益增長,且現有的制度不能解決矛盾,網絡法律監管仍舊需要探討。本文從網絡作品著作權入手,旨在發現當下網絡作品發展的弊端,探索網絡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的正確發展途徑。
關鍵詞:網絡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179-02
作者簡介:劉聰(1990-),男,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法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民眾通過網絡可以迅速地查詢到所需要的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存在著正能量,也包含著負能量,由于法律的欠缺,不法分子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公民以個人形式發布于網絡的作品初衷是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抑或其他發表行為,但部分作品被不良份子重新編輯改編用于其他途徑傳播,這嚴重侵犯了原有作者的合法權益。當下加強網絡作品的保護與監督,規范網絡作品的正確發展,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是凈化網絡環境實現網絡作品的合法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網絡作品著作權的概述
(一)網絡作品著作權的界定
網絡作品,指流通于計算機網絡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個人創作性作品。由于互聯網的龐大使用人群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性,網絡作品相對于傳統的紙類媒介其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傳播速度較快,有傳播上的優勢,但也給不法行為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因而網絡作品侵權問題時有發生。本文中所指的網絡作品主要包含:公民在網絡傳播的文章、圖片、視頻等。網絡作品同傳統紙類作品一樣,著作權人同樣享有作品的著作權利,這也是作者在網絡環境中保護自身合法利益的有力支撐。當著作權遭受侵犯時,著作權人將有法可依,切實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網絡作品的特征
1.網絡作品來源的未知性
網絡是龐大而復雜的領域,使用人群數量難以計數,還有相對龐大的數據庫。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科技的發展,網絡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大量的信息匯集到一起,不能準確的分辨出作品出自何處、作者是誰等相對模糊的問題。作者以及發布源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某搜索引擎為例,當輸入一個關鍵詞時,檢索出的信息條目眾多,信息基數過大且無法分辨作者。這表明作者知識產權意識相對薄弱,在文中多為作者的昵稱、筆名等非真實姓名,以后的維權也相應的受到影響。
2.網絡作品的多樣性
傳統的著作權作品多以書籍、光盤、錄像帶、圖冊等方式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于作者的介紹比較全面,有效的杜絕了侵權行為的發生。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各種軟件的興起,作品傳播速度加快、傳播面更為廣泛。以當下的幾款短視頻軟件為例,同一個作品同時出現多個軟件之中,但這些作品的傳播者是否為同一人我們卻無從所知。這忽視了作者的著作權利,且有些作者認為他人轉發是為了宣傳自己的作品且未用作商業用途,也就不再追究,助長了侵權行為的增多。網絡作品總體數目一直呈現增長趨勢,但未進行合理的劃分,多種形式的作品層出不窮,不能準確的進行作品分類定位,這也給維權帶來一定的難度。原有作品的重新加工編輯也在網絡迅速傳播,同一首歌曲也被無數的歌手翻唱,也不乏有些人未經原著作人的同意而使用。網絡作品多樣性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但應在合理范圍內科學規范發展,保證每位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網絡作品著作權的現狀
網絡時代的興起,文化作品的廣泛傳播,部分群眾盲目跟風,無形中侵犯了他人的合法著作權益。網絡作品的出現,著作權隨之產生,且著作侵權的判定主要看侵權人對于作品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途徑,評價標準比較客觀。從實際運行狀況來看,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并不理想,網絡侵權不同于日常的侵權行為,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聯動性平臺,作品在平臺流通廣泛,侵權行為亦在虛擬中發生,部分人群所使用的作品并不知道原作者是誰,侵權行為發生于無形之中,網絡作品缺乏專有性,給維權行為帶來一定的難度。與傳統的作品不同,網絡作品數量龐大,形勢多種多樣,沒有嚴格的進行區分,部分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仍舊需要探討。
二、網絡作品著作權法律保護的不利因素
(一)相關立法的缺失
網絡時代的發展,相關立法應當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完善。我國網絡立法、著作權立法起步相對較晚,較發達國家比較仍有一定的差距性,在我國司法改革日益深入發展之際,法律體系日益完備,相關法律改革也逐漸提上日程。在我國現行的網絡法律中也缺乏對網絡作品的規制,且網絡安全法中所提及的網絡法律責任主要是對網絡經營者的規制,不能準備的定位到網絡作品的作者,這也給維權帶來一定的難度。著作權的專門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現行法律中著作權包含在知識產權之中,網絡作品的著作權適用問題也存在爭議,阻礙正當的維權,也不利于網絡的良性發展。相關立法的缺失致使不法分子游走于違法的邊緣,助長了不法份子的不良風氣,不利于民眾司法信任度的提升。
(二)侵權主體難以確定
網絡作品在互聯網平臺中流動傳播,存在一定的虛擬性。區別其他日常侵權行為,網絡作品的侵權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一個主體可能有多種平臺賬號,這也給維權帶來難度。侵權行為的發生,但我們卻無法精準的定性追責,侵權者逍遙法外,侵權行為愈演愈烈。通過對比當下幾款熱門的視頻、閱讀軟件不難發現,不同平臺之間的作品相互模仿,有的直接抄襲轉發,但背后的推手卻難以發現,賬號的注冊僅需要手機號或者郵箱賬號,并沒有進行實名的認證,導致一部分人在網絡中肆意妄為,侵犯原創的合法權益。信息化時代每天數以萬計的的作品發布于網絡平臺,存在非營利性的作品也存在著營利性的作品,同時也有更多的用戶轉發和下載用作其他用途,虛擬世界中上傳者是虛擬用戶,下載者也是虛擬用戶,無法確定權益所屬人和侵權人,致使原創作者維權之路遙遙無期、也給維權增加了難度。
三、網絡作品著作權發展建議
(一)完善相關立法,加強網絡作品的法律保護
相關立法的完備是網絡作品作者維權的重要依據,立法的完善使作者有法可依,當侵權行為發生時,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網絡作品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表和使用,嚴格按照有關的法律標準分類管理,大數據化時代,只有從基本做起,才能形成完善的體系,網絡作品也是如此,法律的規定,作者依法辦事,平臺依法管理,網絡環境得到凈化,更多的優秀作品才會進入到群眾的網絡世界。同時作為作者也應當增強法治意識,多學習相關的網絡法律知識,武裝自己的精神頭腦,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作品的創作,創造優良的作品才是正確的行為。立法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成為良法,才能更好發揮作用,維護法律的權威。
(二)明確網絡作品著作權主體
互聯網平臺中活躍中大量的用戶群體,每天大量的用戶上傳作品,這些用戶中不乏存在非真實的身份。明確網絡作品的著作權主體才能更好的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當下網絡平臺中也不乏真實的注冊用戶,但有些平臺也存在著匿名用戶,這就要求平臺應當擔負應有的責任,對進入平臺創作的人群應有明確的認證標準,侵權行為發生時可以落實到用戶個人,這不僅有利于及時發現制止侵權行為,也減少了司法成本。創作者與使用者都是通過實名的注冊進入到平臺,雖然存在匿名的作品,但通過其賬號可以追溯到用戶本身,有益于維權的實現。除了對上述平臺的要求之外,權利主體也應當潔身自好,積極的配合平臺的工作,積極的認證,提升個人的法律意識,不侵犯其他作者的合法權益,個人合法權益也不容他人侵犯,全民共建綠色健康的網絡平臺,做守法好公民。
四、結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暗含著危險,合理使用網絡避免違法行為的發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公民自由創作的作品受法律的保護,網絡作品也是如此,其包含著作者的辛勤勞動,我們尊重他們的作品,也希望好的作品廣為流傳。網絡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是當下時代發展的要求,作品從書籍轉到網絡,其傳播形式雖然發生變化,但享有的著作權益沒有改變,應當更好地保護網絡作品,維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公民也要不斷學習,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避免無意間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發展、法治進步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和個人都應肩負起各自的責任,將著作權保護落到實處。
[ 參 考 文 獻 ]
[1]梁清華.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2]何悅.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4.
[3]馬魯娜.網絡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7.6.
[4]趙玥.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法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