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央及地方企業高度重視法治國企建設,在規范母子公司管理、內部風險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國企內部還存在“審批高于章程”、“批復取代決議”等不規范的行為。本文將結合國有公司管理現狀,淺論法人格否認及風險防控措施。
關鍵詞: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D92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193-02
作者簡介:段曉冬,男,漢族,河北樂亭人,本科,永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運營與法務部,公司律師、經濟師,研究方向:企業法律風險防控。
一、法人人格否認的含義
公司法人格,即法律將公司擬制為獨立的“人”,故稱其為“法人”。公司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產物,自其誕生以來為促進社會、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公司存在的最大優勢,即在于股東出資設立公司之后,其出資的資產即轉化為公司的財產,而股東亦以出資資產為限對公司對外負債承擔責任。超出出資范圍的債務,股東不承擔責任。這樣,就放松了對出資人的責任限制,大大提高了投資人的熱情,也使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能夠集合更多投資人的力量,使公司和社會相互推動、互相引領。
具體到公司法的具體規定,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和第六十三條?!豆痉ā返诙畻l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六十三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上述法律條文即構成了我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基礎依據。
二、法人人格否認的適用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法人人格獨立原則是構建公司制度的基石,人格否認是公司制度的例外。因此在適用該制度時,法院采用較為嚴格的制度,且應完全具備主體要件、行為要件和結果要件。
(一)主體要件
法人格否認之訴,原告只能是因股東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行為而受到損害的公司債權人,而不能是公司或其他股東。而被告只能是實施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的積極的控制股東,其特點為在公司中具有實質控制能力,且參加了積極的行為并實質上利用其行為達到了控制公司、逃避債務的目的;而公司的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不能成為被告,除非是其支配或控制了股東的行為進而濫用公司法人格。
(二)行為要件
行為要件,即滿足上述主體要件的行為人所實施的且事實上嚴重影響了公司法人格獨立的行為。具體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合同或法律義務
即具有實際控制能力且實施了積極的行為的股東,故意利用公司的法人獨立地位,在保持公司資本充實等前提下,實施特定行為,進而達到逃避、減少應負債務之目的。如通過股東為了逃避債務,操控解散舊的負債公司并設立新的同類業務公司、為了規避競業禁止條件以法人身份從事同類業務等行為。
2.公司法人格混同
即公司與股東混同、無法進行區分、分割,進而形成股東即公司、公司即股東的情況。通常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員混同。指公司與股東之間、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任職員工方面無法區分。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與下級企業、關聯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營管理人員存在高度重合。在具體的業務辦理(如訴訟業務)中,上下級公司或關聯公司指派同一人員也可能成為判定人員混同的依據。
(2)財產混同。財產混同是法人格否認的最重要的表現,具體即公司的財產不能與該公司的股東及其他公司的財產清晰區分。通常發生在股東與公司、上下級等關聯公司之間,主要體現在公司營業場所、辦公設備、登記住所等一致;隨意調配財產、賬戶混用、企業之間代收、代付不進行結算、上級公司直接干預下級公司的財務管理等方面。
(3)業務混同。業務混同主要發生在集團公司內部之間。具體表現為上下級公司業務相同或相近,對外宣傳不區分主體,造成向對方混淆交易對象;上下級公司同時參與履行合同,造成交易對方混淆債務人;共用業務聯系人參與事務工作;共用營業場所等。
(三)結果要件
即濫用公司法人格的行為必須給公司債權人造成嚴重的損害,且因公司無足夠的財產彌補債權人損失。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公司有足夠能力彌補債權人損失,則不會引起“刺破公司面紗”的法律后果。因此,在規范公司治理及避免法人格否認的法律風險中,需要高度重視國有公司特別是集團公司內部停產、歇業以及經營情況較差的單位。
三、風險防范措施
在發生法人格否認之訴的案件時,根據民事訴訟法及證據規則等相關法律法規,應當由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但一人公司除外。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公司的債權人在提供相關證據時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在司法實務中,對公司債權人的證明責任相對較低,只需要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即可。因公司經營情況的證據由公司掌握而無法進一步提供證據予以證明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實際,確定由被告方對是否濫用法人人格行為進行舉證。
在明確舉證責任以及法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條件、表現后,即可有針對性的制定防范措施:
(一)規范人員任命,做好檔案留存
1.根據公司法及所在公司的公司章程,按照規定履行人員任免程序;如公司章程規定的任免程序與實際不一致,或章程規定缺乏可操作性,需及時按章程規定程序辦理章程修訂備案。
2.上級公司或黨委下發高管人員任免文件后,所在單位要依據文件、章程,以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形式依法任免高管人員,并留存存檔。
3.關聯公司辦理相同業務時,盡量避免由同一人辦理同一業務或類似業務。
(二)規范法人治理結構,適當行使股東控制權
長期以來,國有公司上下級公司的之間的請示、批復、決定、通知等文件,事實上取代了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經營決策等決策程序。從表象來說,已經構成了股東支配下屬公司,甚至有可能導致“刺破公司面紗”的適用。因此,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所有下級子公司重新梳理公司章程,明確董事會、股東會職責權限,健全公司的決策機制。
2.合理使用母公司、區域管理公司控制權,逐漸以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等取代請示、批復。
3.在必須使用請示、批復的情況下,請示時必須明確所在單位決策流程及決策意見;在收到批復之后,要通過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形式落實批復意見,并做好檔案歸集。
4.在行文批復中,需載明“本意見僅作為股東/區域公司意見(建議),需你公司按《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完善決策程序”等類似表述。
(三)規范關聯交易,避免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
1.根據規定需在內部單位進行租賃、調配、買賣、工程承建承攬、資金借貸等交易時,盡量采取符合市場交易模式的方式,并支付相應合理對價。禁止公司之間發生無成本交易等違背市場規律的交易。
2.按公司章程規定程序落實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意志,避免直接干預下級公司的生產經營。
(四)堅持資本充實原則,做好重要資料的存檔
1.無論正常經營、或停產歇業公司,在未完成公司注銷手續之前,必須做好年度審計,留存審計報告,嚴格區分股東與公司之間的財產界限。
2.雖然目前公司設立采取認繳制度,但是為了規范公司管理,避免刺破公司面紗,建議在新設公司時做好出資證明(如資產評估報告、現金出資憑證、第三方出具的驗資報告等)。
3.涉及增加注冊資本時,要完善相應股東會決議,并將出資證明歸檔留存。
4.辦理減資時,嚴格依據公司法、公司章程、公司注冊登記管理條例等規定,落實法定程序、完善相關決議,并在地市級以上公開發行的報紙進行公告,留存相關減資過程中形成的文件。
(五)尊重下級公司獨立地位,避免業務干預
1.充分利用內部銀行推動內部資金融通,加快資金周轉,節約資金成本。但應避免賬戶混同、結算不及時等情況發生。
2.盡量避免上級公司、控股股東、區域管理公司等直接干預下級公司的財務管理。經營虧損、資金緊張的單位應對付款進度進行科學謀劃,在無付款能力時不得要求母公司或實際控制人審批撥付資金。
3.嚴格按財務規范管控上下級公司的資金支取。
4.機關部室在履行集團公司管控職責時(如工程結算審核、資金撥付審核等行為),要特別注意文件(如結算單、審批單等)中是否有外部單位簽名蓋章欄。如有,則嚴禁以部門名義簽字或加蓋部門公章。
(六)強化內部管控,樹立保密意識
1.各有關公司應嚴格進行檔案、技術材料、審批記錄等文件的管理;涉及內部管控的文件,非因黨政、司法部門依法要求提供,不得對外出示、復制、轉借、涂改等。
2.加強員工教育,特別是對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保密意識教育,嚴格落實保密制度。
[ 參 考 文 獻 ]
[1]趙苗苗.民商事案件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J].人民法治,2018.
[2]張繼昕.“電力壟斷第一案”后的法律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
[3]葉俐.論我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反向適用[J].華東政法大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