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玲 吳欣月 梅艷晗
摘要:近些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影響至今。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所發展,但隨著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青年一代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并不深入。近年來中央大力倡導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文化,發揚革命精神并對紅色景區采取政策上的扶持。文章以湖北省紅安縣為例分析紅色景區現存問題以及在現如今的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條件下的發展策略,以促進紅安縣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紅色旅游文化;經濟發展; 教育
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革命歷史、革命史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戰爭時期領導人民的偉大成就為標志的紀念性土地。組織接待游客進行學習、參觀游覽、悼念先祖的主題旅游活動。紅安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保護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愛國情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紅安縣紅色旅游文化發展現狀
(一)紅安縣紅色旅游文化簡介
紅安縣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紅軍主力。為了中國人民的自由和解放,紅安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在冊革命烈士就有22552人,犧牲之重、貢獻之大,全國罕見。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徐向前、韓先楚等223位將軍,紅安因此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第一將軍縣”。隨著中共十九大的順利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號召讓很多人有了重溫紅色記憶的想法。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在內的多個國內“紅色地標”都迎來了大批旅客,環比陡增。湖北省紅安縣是著名的“將軍縣”,先后被中宣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等。徐向前題寫的“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無疑是對紅安縣這座革命老城的最好概括。
(二)紅安縣紅色旅游文化發展現狀
政治:紅安縣是湖北省紅色旅游資源最豐富、紅色旅游景點最集中、旅游主題特色最鮮明的一個景區。 2004年8月,湖北省委決定將紅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如今基地建設的三個關鍵點是重建紅安烈士陵園,建設紅安干部教育學院,挖掘紅安精神。革命傳統教育為新時期紅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中央到地方紅色旅游的發展。 這些都為紅安紅色旅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經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近幾年紅安縣經濟一直在增長,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準紅安縣退出貧困縣,目前紅安縣的經濟主要靠農林漁牧業、工業、消費品零售三大產業,紅色旅游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近年,紅安縣的交通建設越來越好,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580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4.94公里,二級公路127.57公里,三級公路113.96公里,鄉村公路1313.53公里,“十一五”規劃通村黑色硬化路面1001公里。交通的便利方便了旅游業的發展,響應國家政策,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將帶動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發展,經濟收益將會顯著增長。
文化:通過在紅安縣烈士陵園的參觀我們了解到,紅安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眾多優秀的紅軍戰士也曾誕生在紅安縣七里坪的河灘上。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安康,當年在紅安縣有眾多的勇士紛紛投身于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在革命年代,紅安縣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有22552人。在這片土地上有著革命先烈的鮮血,這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勇敢正義,善良淳樸,繼承和發揚了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革命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得紅安更加綻放異彩。
二、紅安縣紅色旅游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紅色旅游產品形式單一
紅安縣的紅色旅游產品主要以博物館、故居、革命遺址遺跡等靜態的旅游展示項目為主,產品的體驗形式多以觀光為主。作為全國第一將軍縣,雖然革命遺址遺跡、故居資源賦存,但資源保護不到位,存在人為以及自然的磨損。“一棟房子、一尊雕像、一墻照片、一段講解”的旅游模式早已過時,參與體驗活動少,靜態觀光活動多,現代科技運用少的局面,導致紅色景區同質化嚴重,無法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形成特色旅游區,特別是圍繞“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配套紅色主題產品開發不足缺乏具有紀念性或特殊性的旅游產品,紅色產業鏈條薄弱。
(二)開發模式單一
紅安縣紅色旅游開發模式過于單一,各紅色旅游景區未能形成產業鏈,各旅游景點開發旅游模式存在雷同,缺乏特色性以及關聯性,在紅安市內旅游路線規劃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缺乏整體性的思維,不足以使各個景區連線成片、合理分區。紅安縣目前多數旅游景區旅游開發尚處于初級階段,缺少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景點或旅游項目,觀光方式單調,缺少互動性強的活動。多數現有紅色景區只建有紀念館、烈士墓等,產品多用簡單的圖片展示和櫥窗式的文物陳列,展示方式和手段陳舊。
(三)宣傳力度不夠
紅安的紅色旅游資源雖然極其豐富,但由于宣傳經費短缺,缺乏對外的宣傳和推廣,宣傳力度不大,手段落后,方式也不新穎,所以受眾范圍不廣。各地歷史教科書也沒有很好的對紅安歷史進行過介紹與講解,因此紅安的知名度范圍很受限。也正因為如此紅安的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內遠不及井岡山、延安等地有名。這樣也間接導致游客的來源以省內為主,省外游客以及散客數量較少。宣傳力度直接影響了旅游市場的擴大和旅游業的發展。
(四)保護環境意識薄弱
紅安當地旅游局以及政府都還未深刻意識到環境對紅色旅游文化保護的重要性,部分景區外圍及周邊環境衛生較差,沒有配套的城市垃圾、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嚴重影響景區旅游形象,外圍環境等均須進行大力整治。同時景區內綠化面積不足,綠化樹種單一,景觀單調。即生態旅游觀念匱乏。
三、紅安縣紅色旅游文化發展對策
1. 利用本地區的紅色旅游資源,用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品牌來吸引游客,帶動當地的旅游發展。同時強調可持續發展,將經濟發展與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景區環境的保護。
2.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紅色旅游地區的文化與教育被更多人熟知,對紅色旅游地區起到保護與促進作用。通過政府與學校的渠道,帶動當地人開展紅色文化的傳播以及保護工作,通過學校,帶動當地學生組織參觀紅色景點,增強學生的紅色情懷以及文化自豪感。側面達到傳播紅色文化的作用。
3. 對紅安縣紅色旅游進行規劃,總體布局形成景點區。推出一系列旅游精品路線,通過開發旅游項目帶動、特色產品、特色文化等打造旅游市場開發和“紅綠結合”、區域合作等方面持續著力,不斷取得新突破。
4.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發展景區的同時,加強對紅安縣整體的環境規劃與發展。旅游的目的在于欣賞。利用紅安縣特有的區位優勢,形成現代社會中的一片凈土。通過對整體環境的保護與發展,響應紅色旅游的發展。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經過深入調查,對紅安的紅色文化發展有了一定了解,并且對當地的經濟情況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紅安縣在發展紅色旅游文化和經濟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紅安的整體經濟水平還有待提高,對紅色文化的挖掘也有待加強。紅安應該把握國家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與紅色旅游越來越大的雙重機遇,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
希望本研究能為當地政府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為其他地區建設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同時,也希望本研究報告能夠為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文化部門提供一些啟示。在紅安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紅安的紅色文化和經濟必將得到迅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蕾.湖北省紅安縣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2]張瑜燁,強月新.紅色文化政治傳播賦權對革命老區村民社會流動的影響——基于大別山紅安縣“三村”線性分布調查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
[3]劉波亞.紅色文化認同的政治邏輯[J].甘肅社會科學,2016(04).
[4]隋云鵬.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建設的啟示[N].中國文化報,2018-03-26.
[5]涂春生.紅安發展全域旅游的建議[N].黃岡日報,2017-12-20.
[6]葉俊,郝英娥.體驗經濟下大別山紅色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以紅安縣為例[J].市場論壇,2015(04).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