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有其自身的社會歷史條件,它經歷了初創、確立、準確闡述、問世四個階段,它的創立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歷史條件;創立過程;創立意義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242-03
作者簡介:張玲(1989-),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作為最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對人類思想史和世界工人運動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對整個人類思想發展做出了兩個最偉大的貢獻:一是發現歷史唯物主義;二是發現剩余價值學說。
一、科學歷史觀產生的條件
(一)歷史唯物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歷史唯物主義產生有其自身的物質根源和階級基礎。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生產力進入高度發展的階段,資產階級積累了更多的財富。
生產力的巨大變化帶來的是生產方式和人們交往方式的變化,“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里。由此必然產生的結果就是政治的集中。”①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推動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反而造成生產關系矛盾的空前激化。直接標志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極強的周期性和規律性,在暴露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矛盾的同時,人們不得不考慮資本主義的本質,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物質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的兩極分化嚴重,無產階級階級隊伍越來越壯大。由于經濟利益的對立和貧富差距的擴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化,主要表現為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發生的歐洲的三大工人運動,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工人運動更需要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歷史唯物主義應運而生。
(二)歷史唯物主義產生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無源之水,它汲取了人類有益的思想成果,對過去人類思想寶庫中的思想精華進行了批判和繼承。
十八世紀法國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上卻陷入到唯心主義。青年馬克思批判地繼承機械唯物主義,由表層走向深層。黑格爾提出了歷史分析的哲學方法,他在思辨的形式中探討了現實的經濟關系,是他在世思辨的形式中探討了“異化”和“勞動”的關系問題提出了“勞動創造人”的思想,黑格爾哲學是新唯物史觀直接理論前提。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關于勞動價值論的觀點給予馬克思以深刻的啟發作用。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圣西門,看到了產業的發展階級之間的斗爭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啟示人們沿著產業發展和階級斗爭的思路,思考是導致人的理性發展的根本原因,為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理論路徑。費爾巴哈關于宗教是人的本質異化的思想沉重地打擊了宗教神學,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的異化觀,提出了勞動異化的思想,開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探索歷程。
二、科學歷史觀誕生的過程
1842年馬克思出任《萊茵報》主編,在實踐活動中,馬克思從單純的理論研究轉入到現實社會中具體的國家問題和物質利益問題。《萊茵報》被查封后,馬克思開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初創于1844年,確立于1845年,完成于1848年。
(一)萌芽階段:批判吸收中的有益探索
1844年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初步的研究,他研究了當時著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著作。他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提出了勞動異化的思想。寫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使馬克思朝著勞動發展史中尋找理解全部社會發展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創立過程中邁開的第一步,它雖遠未達到成熟,卻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
(二)確立階段:從宏觀闡釋到具體凝練
1845年春天馬克思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最終促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從而實現了馬克思在哲學領域的根本變革。《提綱》從根本上揭示了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徹底揭示了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說明了理論、人、社會、歷史的本質,表明了唯物主義在人的問題、社會問題、歷史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使哲學無論是社會領域還是自然領域,都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了。但是《提綱》只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而沒有基本理論的闡述,因此它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歷程中,《提綱》只是一個宏觀的闡述,真正的誕生則是一年多以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1846年夏,由馬、恩共同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概括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最為基本的理論,主要有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歷史主體與歷史規律的辯證關系及社會形態與社會結構的辯證統一。
《德意志意識形態》使馬克思的思想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也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正式誕生。
(三)《哲學的貧困》:全方位、立體性、準確的闡述
雖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哲學形成的標志,但這兩部著作當時都沒有公開發表。而《哲學的貧困》是公開闡述其新世界觀的第一部著作。而且,較之前兩部著作,《哲學的貧困》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上,可謂更為準確,更為全面。因此,《哲學的貧困》在馬克思哲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極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準確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其一,現實關系決定思想觀念。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進而將社會存在具體化為現實關系,將社會意識具體化為思想觀念,通過現實關系決定思想觀念的論證,闡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
其二,矛盾的辯證運動,是對立面的共存與斗爭。蒲魯東認為,任何矛盾運動都有好與壞兩個方面。例如,資本主義的經濟矛盾,就有富足與貧困,這“好的”與“壞的”兩個方面。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就是消滅貧困,保留富足。馬克思指出,蒲魯東將范疇片面化,孤立地分為絕對的兩個方面,沒有認識到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其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科學界定。馬克思把生產力完全成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術語。“生產力”專指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關于生產關系,首次在規范化的層面加以使用并將它確定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心范疇。
其四,歷史主客體關系的深入探討。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闡述了歷史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深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歷史主體是指從事現實活動的人們。歷史客體是指人的活動的產物和結果,包括生產力、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一定的觀念。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之間,具有辯證的關系。《哲學的貧困》用歷史唯物主義說明經濟范疇,分析經濟現象,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界定,用“生產關系”概念代替交往形式、交往關系概念,對歷史的主客體進行論述等等。這表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較之先前則更為豐富和全面。
(四)問世:思想在實踐中的升華
當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嶄新的理論形態表述后,馬克思、恩格斯隨即致力于將新世界觀傳播到工人運動中。1848年起草了《共產黨宣言》。
《宣言》的理論核心:歷史唯物主義。它緊扣“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②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展開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分析。這種分析體現在:其一,分析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這種必然性,首先在于經濟因素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產生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客體與歷史主體的相互作用關系。其三,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實質。資本主義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資本主義的國家、法律及其意識形態,既是這種經濟基礎的產物,又是鞏固和維護這種經濟結構的工具。《宣言》的發表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
三、科學歷史觀的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歷史觀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歷史觀的面貌,它的創立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辯證唯物主義產生的標志。如果唯物主義沒有進入社會歷史的領域,那么就不是徹底的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當歷史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第一次使人類歷史得到了科學的說明,歷史唯心主義破產,唯物主義獲得了最完備的形式。
第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一批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是罪惡的根源、工人的貧困,企圖通過組織合作社的辦法或勸說資本家放棄剝削的辦法來實現社會主義。由于他們不懂得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無產階級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沒有理論支撐和階級基礎最后走向空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闡釋了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主義將失去其存在的根據,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將代替生產資科的私有制,共產主義將在全人類實現。
第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一般方法,為各門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指南,并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四,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行動的指南。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既看到了它的過去,又預見了它的未來,特別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無產階級明確了自已的前途,增強了斗爭的信心和決心,成為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巴黎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的。
[ 注 釋 ]
①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232頁
[ 參 考 文 獻 ]
[1]李卓群.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幾個問題的研究[J].學理論,2012.7.
[2]張奎良.歷史唯物主義探秘[J].求是學刊,2012.5.
[3]武茂昌.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光芒的五份書信[J].前線,2014.1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