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蘭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對高危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方法 90例產后出血高危產婦,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45例。對照組行常規治療, 研究組行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比較兩組術中及術后2、 24 h出血量, 觀察兩組產婦預后情況。結果 研究組術及術后2、24 h出血量分別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 均少于對照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6個月, 兩組產婦子宮大小、形態及月經均恢復至正常范圍, 且均未出現宮腔粘連、積液等情況。結論 對高危產婦行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可顯著降低術中和術后出血量, 改善產婦預后。
【關鍵詞】 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高危產婦;產后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30
近年來,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 高危產婦數量不斷增多, 產后出血成為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常規治療方法包括按摩子宮、宮腔填塞壓迫止血法及對子宮肌層注射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治療, 但部分患者止血效果仍不理想。因此, 尋找一種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對90例高危產婦分別給予常規治療與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產后出血高危產婦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研究組年齡28~48歲, 平均年齡(34.6±4.9)歲;孕周36~41周, 平均孕周(38.7±1.7)周;孕次1~5次, 平均孕次(2.7±0.8)次;產次1~3次, 平均產次(1.7±0.7)次;高危因素:宮縮乏力32例、前置胎盤5例、胎盤植入6例、凝血功能障礙2例。對照組年齡27~46歲, 平均年齡(34.4±4.5)歲;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8.5±1.8)周;孕次1~6次, 平均孕次(2.8±1.1)次;產次1~3次, 平均產次(1.6±0.8)次;高危因素:宮縮乏力33例、前置胎盤4例、胎盤植入4例、凝血功能障礙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行常規治療。采用按摩子宮與宮腔填塞壓迫止血法進行對癥處理, 并應用10 U縮宮素與0.25 m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進行子宮肌層注射。
1. 2. 2 研究組 行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采用按摩子宮與宮腔填塞壓迫止血法進行對癥處理, 并適當應用縮宮素進行止血, 若患者宮縮仍較差, 出血量較多, 則施行子宮壓迫縫合術, 主要包括B-Lynch、Hww、Cho縫合術, 具體方法:將子宮從腹腔內托出, 雙手用力壓迫子宮前后壁, 若加壓后出血基本停止, 則酌情選取合適的縫合法進行縫合處理。其①B-Lynch縫合術:對于宮縮乏力產婦進行B-Lynch縫合, 先將產婦膀胱腹膜下推并反折, 自右側子宮切口下緣3 cm并距離子宮右側3 cm部分從外向內進針, 直到切口上緣3 cm并距離側方3 cm部位出針, 再將縫線從宮腔內拉出, 拉至距離宮角3 cm部位;然后從宮底垂直地向子宮后壁繞線, 繞至前壁的相應位置后進針到宮腔內, 再水平出針到左側子宮后壁, 縫合宮腔, 在未完全縫合前再次壓迫子宮, 若無出血則收緊縫線并打結, 最后關閉子宮切口。②Hww縫合術:對于前置胎盤產婦需行Hww縫合, 先將產婦膀胱腹膜下推并反折, 從宮頸內口部位向上2 cm并距離右側緣內3 cm部位從子宮前壁進針, 進行貫穿式縫合, 直至后壁部位;再從后壁部位進行貫穿式縫合, 直至前壁部位, 然后再以相同辦法對左側緣進行處理, 最后縫合、打結、關閉切口。③Cho縫合術:對于胎盤植入產婦進行Cho縫合, 首先從產婦出血最嚴重部位進針, 對子宮前壁到后壁進行貫穿式縫合, 然后從首次進針點附近3 cm部位再對子宮后壁到前壁進行貫穿式縫合, 再從二次進針點附近3 cm部位對子宮前壁到后壁進行貫穿式縫合, 以此循環縫合, 最后打結、關閉切口。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及術后2、24 h出血量。術后隨訪6個月, 觀察兩組產婦預后情況, 包括產婦子宮大小、形態及月經恢復情況、宮腔粘連與積液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術中及術后2、24 h出血量比較 研究組術中及術后2、24 h出血量分別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 均少于對照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預后情況 術后隨訪6個月, 兩組產婦子宮大小、形態及月經均恢復至正常范圍, 且均未出現宮腔粘連、積液等情況。
3 討論
高危產婦通常會存在年齡大、肥胖、剖宮產次數多、子宮過度膨大、胎盤異常及妊娠合并癥等高危因素中的部分因素, 造成產婦子宮肌纖維勞損, 加上術中過度牽拉、缺氧等, 易導致產婦宮縮乏力, 進而引發產后出血[2]。產后出血是指在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的出血量>500ml, 其中80%的產后出血發生于產后2 h內, 產后出血為產婦分娩期較為嚴重的并發癥, 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 產后出血一直位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的第一位, 尤其在邊遠落后地區, 此情況的發生率更高。其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 四個原因可合并存在, 也可互為因果, 其中子宮收縮乏力為產后出血最常見原因, 高達70%。而以往臨床常針對子宮收縮乏力采用縮宮素等藥物來增強子宮收縮, 但很多產婦子宮收縮的強度與持久性并不太理想。因此, 采取何種方式促進產婦子宮收縮為近年來婦產科面對的一大嚴峻問題。
近年來,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現已被應用于高危產婦產后出血的處理中, 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可通過外力將子宮縮小, 并處于一種持續性的壓迫狀態, 此時血竇被動關閉, 止血效果極為明顯[3-6]。其中B-Lynch縫合術主要是利用縱向縫合線對子宮進行壓迫, 從而促使子宮被動性收縮, 阻斷子宮的橫向血流, 同時還可讓子宮保持完整的形態。Hww縫合術是對子宮下段進行平行與垂直的壓迫縫合, 此術式是根據B-Lynch縫合術的原理改良而成, 對高危產婦產后出血具有顯著的止血效果。Cho縫合術是將子宮前壁、后壁進行四邊形式縫合, 關閉宮腔, 從而壓迫止血, 效果較為理想[4, 7, 8]。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術中及術后2、24 h出血量分別為(1239.4±138.6)、(168.6±56.0)、(1369.85±345.84)ml,?均少于對照組的(1525.2±425.3)、(512.5±78.3)、(2065.15±521.63)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6個月, 兩組產婦子宮大小、形態以及月經均恢復至正常范圍, 且均未出現宮腔粘連、積液等情況。
綜上所述, 對高危產婦行早期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可顯著降低術中和術后出血量, 改善產婦預后。
參考文獻
[1] 黃達元, 徐海燕, 廖成英, 等. 子宮壓迫縫合術在剖宮產產后出血中的應用研究.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7, 14(2):270-272.
[2] 李俊良. 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患者治療中的止血效果.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 17(7):1022-1024.
[3] 劉梅毅, 司越, 李廣太. 子宮壓迫縫合術聯合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在預防前置胎盤并發產后出血中的應用.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3):685-687.
[4] 楊剛, 程蔚蔚. 子宮壓迫縫合技術治療產后出血的研究進展.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8):1904-1907.
[5] 耿霞, 田鳳梅, 何玉鳳. 早期行子宮壓迫縫合術對高危產婦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0(12):81-83.
[6] 姜長麗, 張金芝, 梁彥. B-lynch縫合術對產后出血的防治效果.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7, 27(7):132-135.
[7] 郭蓉. 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的臨床分析. 母嬰世界, 2015(10):123.
[8] 楊曉玲. 子宮壓迫縫合手術在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16):54-56.
[收稿日期: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