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說起“走狗”一詞,讓人聯(lián)想到爪牙、幫兇。但在先秦時期,這是一個中性詞。一指獵犬。
《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币仓柑嫒诵Яφ?。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狡兔死,走狗烹?!?/p>
在我國文藝史上,“走狗”一詞,還用來比喻甘愿做他人的門生。鄭板橋曾給自己刻過一枚“徐青藤門下走狗”的圖章。這個提法既意味著對前輩的尊敬和推崇,也有自謙的用意。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也說:“鄭板橋愛徐青藤詩,嘗刻一印云‘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p>
齊白石作畫博采百家之長,對徐渭、朱耷、吳昌碩等畫家的繪畫技法極為佩服,曾作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zhuǎn)輪來?!?/p>
發(fā)展到宋元時期,由于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演變成為一個貶義詞,意指受主人豢養(yǎng)的爪牙、諂媚的人或阿諛奉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