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來
簡體字并不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才有的。漢字自從產生以來,日常使用,出于書寫簡便,不斷產生大量的俗字。不僅是俗字,出于書寫習慣和不規范,還不斷產出異體字。簡體字的來源,除了草書楷化,主要就是來自俗字。據說50年代公布的388個簡化字中,漢代以及漢代以前出現的,就有111個:唐代以及唐代以前出現的,就有1 66個;宋代至清代出現的,有175個;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出現的有341個:民國以及民國以前出現的,合計有387個。而1949年以后出現的,只有一個字。
前不久,跟學生一起去日本的靜嘉堂看宋刻殘本周必大文集,《平園續稿》卷一《王才臣子俊求園中六詩楊秘監謝尚書皆賦》詩中“肌豐骨肉勻”的“豐”,就刻作跟簡體字一模一樣的“豐”。學生見了驚訝地說是簡體字!其實,當時的俗字就是這樣寫,也這樣刻。
宋人筆記《示兒編》卷九“聲畫押韻貴乎審”條,記載了南宋文學大家楊萬里的一則趣事:
初,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同僚有取《易》義為魁。先生見卷子上書“盍”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7競黜之。
擯斥的表面理由是考官的顏面,內里則是對文化權力與知識壟斷的維護。與日常生活保持有一定距離的文言文和繁體字,都有意無意地隱含著這樣的因素。
周必大在《省齋文稿》卷一八《跋蘇氏藏太宗御筆及謝表》中寫道:臣嘗觀參知政事易簡主子者《續翰林志》載其父既具狀謝宸翰之賜,“辭”字從舌乃是正文,并檢虞世南書者“辭”字進呈。太宗皇帝大悅日:“非卿博識,朕以為誤矣。”
在蘇易簡看來,筆畫簡單的俗字“辭”才是正字,理由是因為有形旁“舌”字。所以他在寫作奏狀時,有意把“辭”字寫作“辭”。這就讓宋太宗感到很困惑,以為是寫錯了。為了證明自己所寫正確,蘇易簡還找出唐人虞世南將“辭”寫成“辭”的旁證,才說服了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