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他人的交往處事中,為了消除戒心,避免猜疑,經常要用到“當面鼓對面鑼”這句俗語。那么,這句俗語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民間傳說,明朝萬歷年間,朝廷專門撥了一批錢糧用于某地一縣城修筑城墻和護城石堤。管理這批錢糧的官員叫閏勤,外號“倔老頭”。此人辦事特別認真,不但每筆款項的用途都要仔細地記載下來,而且還要向監工頭稟報。監工頭嫌他辦事煩瑣,說:“用項你看著辦好了,不要件件樁樁都向我匯報,咱只要不把錢裝到自己口袋里,誰還能將咱怎么著”閆馬勤聽了,胡子一翹,說:“那可不行,錢糧大事,馬虎不得,讓我們經管,就得‘當面鼓對面鑼,把用項說清楚,免得讓人背后猜疑,說長道短。最后落得‘拉磨挨磨棍——出力受冤枉。”監工頭知道閏勤脾氣倔,便不與他爭辯,只好聽之任之,由他去了。
果不其然,待工程即將竣工時,有人一張狀紙告到知州那里,告發監工頭克扣貪污錢糧,中飽私囊,州官見狀大怒,親自帶人臨場核查。這時,監工頭慌了手腳,無所適從。可是,閏勤卻不慌不忙地把賬目清冊擺到了州官面前。收有憑,出有據,年月日期,數目款項,經辦人、監證人等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毫不差。州官經過認真核查,沒有查出監工頭貪污錢糧的問題,狀紙屬于誣告,州官懲辦了誣告人,又將監工頭表揚了一番。
事后,監工頭感慨萬端,算是真地服了閏勤這個“倔老頭”。為了接受教訓,同時表彰閏勤剛正不阿、認真細致的辦事態度,待工程竣工時,監工頭命令能工巧匠在新落成的城墻壁上雕刻了一面鼓,一面鑼,永志閏勤老頭“當面鼓對面鑼”的認真精神。從此,“當面鼓對面鑼”一語便在民間流傳開來。